拯救汉字更需接点地气
■李妍
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北京选拔赛举行。决赛中,这些未被生僻字难倒的中学生,却折在了一些生活常用字上。看得出来,所有学生都做了精心准备,很多笔画多的字或是只在历史典故中出现的字词,比如“颦蹙”、“米芾”、“粳米”、“马弁”等,都没能难倒他们。但让考官和观众没想到的是,诸如“按揭”、“转氨酶”等一些生活常用字却难倒了中学生。无独有偶,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难倒学生的也并不是生僻字,而是“间隙”、“水獭”、“老妪”、“粮囤”等常用字。
坦率地说,中学生信手拈来的生僻字,绝大多数成年人可能连怎么拼读都不会。就冲这一点,也值得向孩子们致敬。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交流载体的运用,提笔忘字几乎成为整个社会的集体尴尬。为了拯救汉字,拯救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化,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才走进普通大众视野。并且在最初,这档节目其实是在成人中展开的,可是,由于大学毕业5年后的成人测试正确率只有40%,最后节目组只能放弃。后来发现,用同样的试卷到中学去测试,初二学生的正确率却高达80%。这样的结果,实在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羞愧万分。
对于汉字危机,成人理应反思,可孩子们在汉字听写大会上的表现,也不能说完全不需要审视。比如北京和江苏赛区都出现的“认识生僻字,不识得常用字”的状况,就需要去探究其中缘由:究竟是学生为了应赛背字典,专攻生冷僻用词导致?还是学生的日常语言学习出现了某种断裂,学习离书本应试太近,却离生活与传统文化传承太远,让语言学习难接地气?
“每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领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这是当代诗人流沙河说过的话。它其实也是在说,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汉字并非一个个孤立的零件,而是具有生命力、承载了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汉字之美,不仅在于这些文字的形态之美,更在于它的意蕴之美,每一笔一划都有来源,每个字也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种情况下,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就应该顺承汉字语言的文化脉络,不是把汉字当成一种孤立与机械化记忆的文字,而更应该结合历史、文化、当代生活等背景,去拉通贯穿文字所在的语境,去感受汉字的传统文化之美、汉字的实际应用之美。也只有让汉字学习更接点地气,让语言学习离生活与文化传承更近一点,而不是一味在生冷僻字上打转转,汉语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的生命力,让人们感受到汉字之美,去重新热爱母语,整个社会才可能走出提笔忘字的汉字危机。
现在,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比赛为契机,我们重新“发现”了汉字,并通过汉字学习重新感受到了语言文化的力量。这值得欣慰。但透过这样高手云集的比赛,我们也必须看到“认识生僻字,不识得常用字”这类语言学习中跑偏的问题。语言还是必须植根于脚踏的大地,才可能生根发芽,拥有代代传承的魅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