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考 “神题”能否筛出奇才
■本报记者 易鑫 李凌 董少校
从3月初到3月中旬,短短半个月,北京师范大学三附中高三学生郭月洲赶场似地结束了自己参加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之旅。
回忆起当时的笔试面试,尽管没有遇到传说中的神题、怪题,但是郭月洲还是没想到,3所高校参考会全部失利,“特别是最后一场北师大面试,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我平时性格就比较内向,根本抢不到话,而且几场笔试题目难度也超出想象,和高考性质相似,难度却更大……”
每年三四月份,都会有成千上万像郭月洲这样的优秀高中生,走南闯北参加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为了获得高校录取的“优惠证”,他们所面临的考验,丝毫不亚于3个月以后的高考,教授连珠炮似的追问,出人意料的怪题,以及花样翻新的面试形式……不少家长、考生会疑惑,这样的考题和考试形式,能否真正选拔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考题究竟神不神
从2003年开始实施,自主招生考试已经走过11年的岁月。
11年来,像郭月洲这样的学生一届又一届奔赴考场。与此同时,对于考题的关注和讨论从未停止。尤其是面试题目,社会常常质疑其神题、怪题多,不知所云,“天雷滚滚”。
这种考题几乎年年可见,如华南理工大学曾出题“如何用蜘蛛网捕鱼”,复旦大学曾出题“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出题“生父母、继父母同时参加婚宴,该怎样安排座次”……这类题让社会频频质疑:这些题目究竟想考什么?能否考出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不过,不少专家认为,神题其实并不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真正的神题、怪题,只是少数,公众觉得神题、怪题多,其实是缘自传统应试的思维定式,对分数之外的自主招生评价方式不习惯。自主招生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很多问题都是面试官在与学生的现场交流中产生的,面试官只是希望通过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某种能力。以‘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一题为例,据我了解,这是因为学生在自荐材料中提到‘喜欢读《西游记》’,面试官提这样的问题是想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熟悉《西游记》的故事和情节。”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也表示:“在面试过程中,考题本身并不是用来衡量学生,而只是一个平台,给学生一个展示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看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
“对怎么治理雾霾天这类题目,哪个学生都能说一说,但是继续追问、深入下去,教授们就能通过学生的回答,考查出学生的应变能力,这些题目考生无法事先准备,一张口,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显露无遗。”北京语言大学招办主任林方说。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则认为,神题、怪题既有好的方面,如体现了学校特色、没有标准答案、出人意料、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等,也有不好的方面,如命题不规范、随意性较强,能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水平,也存在一些疑问。
对于确实存在的一些只是吸引眼球的神题、怪题,熊丙奇认为其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高校没有自身清晰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却在很多场合想表现出自身特色,于是硬凑特色。二是面试考官们缺乏相应经验,不能通过对话过程评价学生,而只能用偏题取胜。”
尽管神题、怪题屡屡出现,但是在熊丙奇看来,经过十余年的“进化”,我国自主招生考试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已经进入了科学和规范化的状态。
“就笔试而言,有三方面的调整。一是组织形式,从开始的各自为政,到后来的多校联考;二是科目,从最开始的较少科目,发展到六七门之多,但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新规定,要求自主招生考试统一变成两门科目,不过事实上每门科目会包含多个学科的内容;三是考题内容,基本和高考考题大同小异,但难度更大,灵活性更高,更注重知识点的应用。”熊丙奇说。
“相比笔试题目,面试题目受关注度更高。”熊丙奇说,“从组织形式上看,有一对多,有多对一,有多对多,有单独面试,有群体面试;从考题内容来看,主要有时政题、学科应用题、涉及价值观的问题等三方面,主要是了解学生了解观察社会、表达沟通、随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
“总体来看,无论是考试形式的变化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化,体现出的主要趋势就是多元综合评价,选拔具备创新潜质学生的理念和标准更加明确,大学选才视角更加明确。”于涵说。
是否沦为另一种应试
自主招生引无数学子竞折腰的同时,也带火了很多培训机构。
郭月洲坦陈曾参加过培训,“大部分参加自主招生的同学,都会参加笔试、面试方面的培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做过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面试官,对于培训机构手把手地教学生面试考题,他十分忧虑,“其实是把高考的应试变成了自主招生面试的应试”。
“自主招生面试看起来题目灵活、涉猎广阔,其实很多题目的回答是可以培训出来的。马航事件谁不知道?学生阅读过什么书,能说明什么问题?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靠这几个问题就能测出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很怀疑。”徐向东说。
“但是,有没有经过培训,有经验的面试官一问就能问出来。在面试中,老师只要从考生的回答中找到一个话题,再进行延伸,就能让所有的应试准备全部泡汤。”熊丙奇说。
对此,徐向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防治应试倾向,较为有效的面试方式是追问,根据学生提供的自我介绍材料、老师推荐信,去追问他做过的事情。学生说做过什么实验项目,面试官里有懂机械、电子的教授,就一直问下去,这是学生无法准备的。学生如果真的对这个感兴趣,他就会变得兴奋起来,我甚至看到过激动得流鼻血的学生。如果撒一张很大的网,提出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未必能有多大作用,可能只是得到一个浮光掠影的印象。面试的根本方式,在于追问,让那些培训失去效果。”
“一方面,只是把考题当成一个相对公平的标准化平台,不把答案当成评判标准,另一方面,用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潜质进行评判,这样的考试理念和考试形式,让我们基本排除了培训的应试干扰。”于涵说。
“面对有经验的、专业的面试官,短期的培训是没有用的。”熊丙奇说,“学生要对这样的面试题做准备,那只能是长期的准备。”
去年自主招生复试后,北京大学曾在官网发布了复试面试题,曾有人质疑公布题目是否会演变为应试,对此,熊丙奇认为,从北大公布的面试题目看,这些题目即使在下一年的考试中继续出现也无妨,因为其方向是完全开放的,而不是要学生背记。
“因此,北大公布面试题,更有利于打消考生的应试想法,进而重新认识大学面试的意义。如果考生能由此在高中阶段重视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那么,自主招生也就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熊丙奇说。
但熊丙奇认为,从自主招生的笔试考题来看,仅仅是在高考题的基础上更加灵活,但仍然没有逃出应试框架。
“笔试题目完全和高考的性质一样,我报的是哲学专业,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数学,而且题目还那么难。”郭月洲愤愤地说。
能否真正选出优秀人才
十余年来,自主招生已经录取了十余批学生,有的已在高校就读,有的已经走向社会,他们的表现,是否真的优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考生?
据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复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已有6届学生入学,两届学成毕业。复旦曾经对前6年经过培养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他们在学习研究、社团活动、创新创造等多个方面出类拔萃。
复旦大学招办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数据统计。在入学后的学习成绩方面,复旦将2006至2011级所有的2672名上海改革试验学生与高考统招的3369名上海学生进行了对比,按最高绩点、平均绩点和最低绩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改革试验生在大学期间的三项绩点均要好于高考统招生。在入校后的综合表现与能力方面,复旦从获得国家奖学金、主动参与学术研究、国际校际交流情况等方面,将改革试验生与高考统招生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自主录取学生的平均获奖次数多于高考统招学生,改革试验生主动参加学术研究的比率也要明显高于高考生。在赴国内外深造竞争力方面,复旦对2006级、2007级(四年制)毕业生的去向进行了梳理,毕业去向主要包括就业、国内深造(攻读硕博)、出国(境)深造。通过对这两级学生毕业深造情况的统计分析,复旦发现改革试验生毕业后到国内外深造的比例均高于高考生10%左右,具有更强的毕业竞争力。
“在多数情况下,改革试验生的高考平均成绩要低于统招考生的高考平均成绩,但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平均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术研究兴趣和主动性、参与校际国际交流等情况均优于高考生,体现出整体的综合优势。”复旦招办负责人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