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各职业院校建设的热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作为示范性建设学校,按照“育人为本、服务产业、需求导向、标准引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依托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开发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信息资源,大幅度提升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能力。

    加强数字化改造   构建信息化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既有政策推动又是现实需要。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为核心,以实现“校企合作、学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和共建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通过开放网络课程,扩大社会培训在线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支持终身学习。通过信息化建设,网络技术可以帮助学校延伸职业教育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上对学习环境的束缚,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无论毕业前、毕业后,都可以享有持续学习的机会。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的数字化改造进而构建信息化环境。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着重关注基础数据建立、信息标准制定、关键技术应用和系统集成等方面。通过“一网三平台”(即一张数字化校园网、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化职业平台、社会培训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整体构建覆盖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和继续教育三个教育教学阶段的立体数字化网络。在推广应用上,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具有信息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和应用的多种功能,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课程引领的方式,让师生逐渐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校大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利用假期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北京市教育学会,聘请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并将骨干教师送往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帮助教师突破信息化教学中的技术难点,使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实施能力等方面的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师生基于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教学的网络化;实现了主要管理流程、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的数字化;能够对社会提供网络化的教学与培训,特别是第三年学生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支持,构建了师生联系、校企联系、家校联系的互动网络。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网络技术的介入,逐步完善了顶岗实习远程跟踪管理,实现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在校学习阶段。依托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师生提供行业标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行业发展趋势等资源。课上支持师生基于网络课程的答疑解惑、讨论互动、教学效果测评等环节,探索中职教育信息化课程的开发模式。任课教师积极利用IPAD、电子白板展示教学内容,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后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布置作业练习,课后辅导答疑和学习讨论等。

    顶岗实习阶段。依托数字化职业平台,将企业、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融为一体,创新学生成长发展的职业化评价内容。通过学生以网络实习日志的形式开展实习反思、教师网上指导、远程跟踪管理等,探索校内校外协同指导实践的新模式。在网络平台中建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工作中需要的拓展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实习指导教师通过网络答疑解惑。

    继续教育阶段。依托社会培训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面向毕业生,由学生自主或学校有组织地开展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继续教育,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通过网络平台,以社会培训教学管理及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为基础,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与信息管理;以社会生源在线教学与教学资源开发系统建设为重点,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以共享资源和发布平台系统建设为手段,指导培训人员就业,实现用工单位与员工之间双向选择,为用人单位和培训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培训人员就业的“双赢”效应。

    校企深度合作   建设专业平台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紧扣专业课堂教学对行业企业资源的需求,充分运用现代媒体与网络技术,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科技术型服务人才需求为重点,建设集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顶岗实习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有效变革课堂教学形态,显著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体现了学校工科专业课堂的教学特点。

    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准确把握资源平台建设核心,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聘请王福海、柳燕君和陈昊为顾问,全程引领资源库的建设与开发,确定了“总体设计、专家引路、教师参研、企业参与”的建设思路和“模块化呈现、精细化教学、多样化适应”的开发理念。专家带领项目组成员结合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中的相关要求,深入研究教学积件与我校工科专业资源管理平台的结合点,确定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积件包,每个积件包内部既有独立性的教学资源,又与其他积件包密不可分。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是由这样的若干小型积件包组合而成,积件包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积件包之间的排列组合,也可以拓展到积件包之间的选择替换。

    完成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任务的关键是校企深度合作。为此,学校制定建设方案,明确了校企双方职责,并成立由资源建设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和软件开发公司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平台开发团队,明确团队负责人,实施责任制;负责人细化团队成员工作职责与分工。

    一是专家引领,设计资源平台开发路径。以前瞻的国际视角和先进的项目教学理念设计学校工科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路径,以“学习单元”作为资源平台建设的突破口。

    二是行业企业专家把脉,确保资源平台内容与行业接轨。外交部门楼宇管理处处长张谦、北京医用低温设备总厂总工程师于信等10余名行业企业专家加盟团队准确把握行业标准。

    三是骨干教师与技术人员会聚,系统开发课程资源。会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5名专业骨干教师和软件开发公司36名技术人员参与开发,充分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适应学校工科专业教学,提升工科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

    校企合作下构建的专业资源管理平台既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利用资源平台中丰富的行业企业素材进行课程开发。资源平台还可以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此外,资源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并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职业资格认证在线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学生通过资源平台还可以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产业、行业以及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等。

    实行竞赛砥砺   提升教师能力

    为加快培养青年教师的步伐,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业务技能锻炼。促进信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和能力构成的发展变化,学校借助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磨砺青年教师,带动专业教师团队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校“一网三平台”进行应用和推广。

    2013年7月,学校选派冯佳、赵靖、张慧荣、张颖、董静、刘宏、刘爽、张琳、贾俊旺、王娟10人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学校为每个老师组建了教研团队,并聘请市区专家进行指导,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参加比赛,老师们对信息化手段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基本技能得以大幅提高。

    2013年10月,赵靖老师参加“2013年‘人教杯’全国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时,学校组成了以赵靖老师为核心,以教科研主任董静老师为引领,以王霖、张慧荣为主要成员的教研团队。此外,学校还聘请市、区教研员进行指导。经过紧张的备赛、激励的角逐,赵靖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备赛过程就是对整个团队的培训过程,培训教师们的教学基本功、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教师们受益匪浅。

    2013年10月,以冯佳老师为代表的比赛团队在北京市初赛获得第一名之后,赴南京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学校组成了以市骨干教师权福苗、区学科带头人董静、区骨干教师李军玲为核心的教研团队,并组成了专家团队。经过激烈角逐,冯佳老师击败众多强手,脱颖而出获中职组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通过备战此次大赛,不仅该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强,还带动了其他教师以他们为榜样、为标杆,更新教学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技能和信息化水平,辐射作用和导向作用明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