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问十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十一学校有那么多的社团和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之间,学校怎么平衡?

    李希贵:学校无法去完成这样的平衡,因为学生太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提供这种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去学会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指导每一个学生学会平衡,学会平衡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学生自己的平衡能力。在十一学校的校园里,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从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到从容应对、熊鱼兼得的过程。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一开始他们什么都想参与,什么都想跃跃欲试,想法层出不穷,但很快发现自己疲于应付,甚至出现暂时的成绩下降。这就逼迫他们去思考,去调整,逼迫他们学会安排时间,学会规划,学会取舍,学会提高效率,包括沟通的效率、做事的效率和学习的效率。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核心能力,他们需要在中学阶段培养这些能力,更关键的是,这是他们发现自我、激发内在潜能所必须体验的。

    4 问:有老师拖改革后腿怎么办

    我们了解到十一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老师走得快一些,有的则相对落后,请问学校对待两者的态度是什么?如果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跟不上学校改革的整体步伐怎么办?

    李希贵:全面推进改革,让改革之花满园绽放,所有老师都整齐划一地往前走,看似很诱人的愿景,却不是真实可行的变革之路。因此,对待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们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行进速度,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富有个性的高级劳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年级和班级、每一位教师都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变革,让他们行走的方式甚至速度都一样的话,不仅没有可能,而且即使实现了这样的目标,那也肯定违背了许多规律,是一个不可信的目标。

    变革对每个人来说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使无需脱胎换骨,往往也易伤筋动骨,因此,这样的变革需要时间。每一个人从观念的转变、策略的运用到方法的借鉴创新都必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感悟、体验、纠结、挣扎,每个人的内心都避不开,也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有些老师想得比较清楚了,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他们可以先转变,也可以走得快一些。对于某些个体的老师来说,尽管我们也希望他能够跟上学校整体变革的进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没有完全理解改革,或者缺少方法,或者有很多条件尚不具备,造成他们走得相对较慢。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急不可待,在他们后面大声吆喝,甚至给予当头棒喝。他们不是有意要落后,他们只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接受某些新生事物,学起来慢一些,但一旦上路,却能扎实稳健地推进,迎头赶上。我们要学会等待,注意观望,等他们每一个人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每一个需要搀扶的关口提供帮助。作为学校,包括这些老师周边的人,都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弄清楚问题在哪里,促使他们也成为我们主流队伍中的一员。

    在每一场改革中,落后只是极个别的,绝对不会因为个别的现象影响改革的进程。如果我们启动一场改革,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自己是落后分子,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改革了,那么很有可能是我们的改革有问题。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是不是脱离实际了?是不是没有考虑老师的感受?我们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

    再者说,每一个团队里,也都需要这样的人,在一个组织变革过程中,管理者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弄清变革的缺陷,才能在管理与克服他们带来的变革阻力过程中,使变革变得更加健康、更加稳健。

    所以说,允许落后应该成为组织推进变革的重要策略,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变革的基本原则。但是,仅仅以如此的策略和原则又无法真正实现变革的目标,于是,我们还必须通过鼓励先进来推动变革的进程。

    5 问:学生评价老师影响客观性怎么办

    我们了解到,走班制以后,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评价。请问如何看待这种评价的客观性?这种单一定性的评价是否会对老师工作产生影响?

    李希贵:这是一个误解。十一学校每学期都有教育教学调查工作,由学生在许多方面对老师作出一些判断,但是这不是评价,而是诊断,这种诊断不用于老师的任何评价,跟老师的名利没有利害关系,只是为了促进老师的成长,让他们能看到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在某些不足的方面进行改进。

    我们在设计学生对老师进行评教评学的指标体系时,首先列出能代表老师职业特点的十大要素作为指标,包括“我觉得老师风趣幽默、平易近人”“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等,然后由学生在这十项指标下对每位老师进行评价。而且,汇总学生的评价结果之后,我们不会做简单的相加与合并,得出一个数字或排名,而是为每一个指标确定等级,让每一位老师都十分清楚自己在哪一个指标上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敬佩,在哪些方面有部分学生认可,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改进。评价给出的信息清楚明白,老师的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发展方向也了然于心。

    十一学校对老师是慎用评价甚至是疏于评价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不纳入老师评价,甚至连考试成绩也要三年后评定,起始的一、二年级成绩不作为评价内容。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对教育工作本质的思考和对老师职业的定位。教育工作的本质是育人,我们不能以线性的思维或仅仅靠量化的方法去审视和评判。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综合的、多维的、互动的评价方式,而最重要的评价就是聘任。我们的做法是将学校划分为以年级组和中层部门为基本单位的团队,每一个团队由校方确定编制和与之相应的薪酬标准,由每一个团队的主管和全校教职工双向选择,同时,在选聘的过程中双方协商确定薪酬待遇。

    因为聘任会综合考虑老师各个方面的表现、能力和素养,与某个岗位是不是对应、能不能承担相应的工作,学部、年级、学科、部门会作出相应的判断。如果一个老师在聘任的双向选择过程中,第一志愿、第二志愿都没有被选择,直到第三志愿才被选择的话,这里的潜台词就是他已经落聘了两次,他的素质和业绩是没有被认可的,接下来他需要反思的事情就会很多。

    6 问:分层造成老师各自为战怎么办

    课程分层后,老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室办公,教不一样的课程。请问这样各自为战,学科如何进行教学规划?老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如何有效进行?这样的工作方式对老师的专业发展有何影响?

    李希贵:这是个好问题。任何事情有利就会有弊,重要的是怎么克服新出现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框架下,同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教着不同层次的课程,他们的教研活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我们就设了纵向的教研活动,每位老师既有年级内的横向教研活动,又有跨年级的同层课程的教研活动。我们希望纵向课程的教研活动能使老师对课程本身的专业研究更加深入,教学方式更加适合课程本身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但这件事确实需要时间去慢慢找到一些正确的道路。

    对老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完善、通过一个个任务,促使老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矛盾,那就是和兄弟学校、和市区教研部门的对接会出现问题,这是对我们的一个不利因素。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市区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在借鉴他人经验方面就出现了障碍,如何弥补,我们也在研究措施。

    7 问:走班让师生缺少沟通怎么办

    走班制以后如何保证师生正常沟通?如何创造沟通的条件?特别是在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愿的情况下,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吗?充分的走班自由状态下,必要的控制性机制如何确立?

    李希贵:走班之后学生沟通更加便捷了,因为老师就坐在教室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找老师沟通。另外,过程性评价为师生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老师会及时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老师可以直接找学生,学生也可以主动找老师。此外,各年级老师都会充分利用网络,比如公共邮箱、网盘、博客、QQ群、微信群等,跟学生保持即时沟通。

    学生缺少主动沟通的问题,在班级制下也是存在的。而没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最直接的一个变化便是行政力量的淡出,由此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纯粹。没有班主任之后,每位老师都不再把问题学生或者问题学生的发现,推给班主任一个人了,每一位老师都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班主任”,这在十一学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存在。

    此外,学生走班之后,各个年级实施分布式领导,解决必要的管理问题。将年级的各项工作予以梳理,让适合的老师分别担当不同工作的领导,对各个教学班的管理、学生自习的管理以及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等等,都有相应的措施。比如,全年级的考勤工作,就有专门的项目组全面负责。对于个别问题特别突出的学生,我们也会有一些特别有经验的老师承担教育顾问的职责,由他们去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8 问:学生选课的同时为什么不能选老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