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孩子长本领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施剑松

    北京市密云县依托现有中小学,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让每个乡镇的孩子都有一个学习科技、艺术和体育的地方。

    为什么要把乡村少年宫建在学校?乡村少年宫的师资从哪儿来?山里孩子喜欢这些乡村少年宫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实地走访了其中的两处。

    从密云县城出发,向东南行驶40分钟左右,记者来到了东邵渠镇中心小学。校长王万霞说:“别看我们只是一所乡镇小学,目前学校已经开出了36个兴趣学习项目。”

    走进教学楼,正是学生们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古筝社团里,老师领着孩子们正在练习古曲;戏剧教室里,老师正在教三、四年级的学生演唱《红灯记》选段。而最让王万霞自豪的书法社团,数十名学生端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写字。

    王万霞介绍,学校2008年9月正式成为密云县乡村少年宫校外教育活动站;2011年10月,学校又成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的北京市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从周一到周四的下午3点半到5点都是少年宫的活动时间。师资来源除本校教师外,学校还外聘了7位专家,目前不仅在校学生实现了参与率100%,还面向区域内其他学校开放。

    檀营满族蒙古族小学位于北京5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檀营,目前在校生815人,其中近三成是少数民族学生。校长郭永勤说:“学校2012年成为北京市乡村校外教育活动站,我们坚持立足本校、面向全体、常年开放。设施和课程不仅面向区域所有本地户籍孩子开放,也面向区域内的非京籍孩子开放。”

    在学校的操场上,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向记者演示了蒙古族和满族的刀术、拳术;走进音乐教室,马头琴乐队的孩子们正在排练蒙古族名曲。郭永勤说,学校里很多非京籍的孩子从来没有学过艺术课,听说学校在课后免费让孩子学习都特别高兴。就在去年,学校还有两个学生考上了北京国际艺术学校,连户口问题都解决了。

    密云县教工委书记张文亮说,密云全县83%的面积是山区,全县73%的中小学分布在乡镇,农村教育是密云基础教育的主体。密云县教委系统校外教育机构只有青少年宫一家,远不能满足全县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需求。然而,在国家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后,密云县已经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完全中学。

    “2007年,我们开始探索山区校外教育活动模式,在距离县城35公里的太师屯镇中心小学进行试点,建立了第一个校外活动站——密云青少年宫太师屯小学少年之家,开设了书法、绘画、合唱、舞蹈4个兴趣小组,由青少年宫选派优秀师资,每周三下午到校辅导,此举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张文亮说,目前全县已经建成11个市级校外活动站,其中东邵渠镇中心小学、穆家峪镇中心小学和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先后被北京市教委和首都文明办命名为“乡村学校少年宫”。

    为了激励教师投身学生素质教育,密云县教委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教师在乡村少年宫的工作记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并优先评先评优,很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张文亮说,农村的教育资源少,山里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比,最缺的是信心,参加校外教育活动后,“山里孩子长本领了,有荣誉了,见到客人都挺着胸,更有信心了。我们争取到2015年全县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乡村学校少年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祝福送给“扛水大伯”     下一篇:环球教育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