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校 创生动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30年的教育实践中,于荣学热爱德育的情感与时俱增,形成了德育信仰。他把德育看作是奉献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奉献着时间、精力、青春、情感。追求德育成功,是于荣学坚定的教育信仰。

    作为校长,于荣学有着炽热如火的教育情怀。作为北京市德育特级教师,他始终坚持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带领红螺寺中学践行“以德立校”的理念,引领学生深化道德知识、丰富道德实践、确立道德信念,将学校的德育做出了“大文章”。

    于荣学认为:德为人之本。古往今来,大凡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人民谋求福利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道德的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

    因此红螺寺中学一直坚持“德育为先”的思想,树立校内“官德、师德、学生道德”齐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德育观。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德立校的思路是:坚持以干部的官德教育,带动教职工的师德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是开展“官德”教育 干部以身示范 

    学校陆续出台了《红螺寺中学干部工作守则15条》、《干部管理十种意识》、《领导干部职责》以及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述职报告制度等一系列针对干部的制度要求。

    学校干部带头更新观念、带头从事科研、带头改革创新、带头端正作风。例如:要求学生不抽烟,干部教职工在校内首先禁烟;要求教师不能接受学生家长的宴请,首先干部不能接受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宴请,做到公平对待学生。

    “官德”教育既加强了干部廉政建设,又为广大师生树立了榜样。

    于荣学坚持在餐厅就餐时排队买饭,与学生同桌用餐,吃完饭擦净桌子,给学生做出榜样。每逢学校组织“吃苦”训练时,他必定参与:学生去4公里远的国际会议中心开会,与同学一起步行;学生去5公里远的生存岛远足军训,与同学一起行军……

    自2007年开办新疆班以来,在于荣学带领下,校领导、班主任们和新疆生一起过肉孜节、古尔邦节、春节,一起联欢、守夜、包饺子……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校长和书记、副校长等领导都是在校陪内高生过节。春节期间,领导感召带动80多名教师来校看望学生,一些老师还把学生请到家中做客,使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师生情意。

    二是开展师德教育 夯实德育基础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教师师德在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红螺寺中学采取多种措施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榜样示范,树立精神旗帜

    全校开展了向北京市十大道德模范人物王万仁老师学习的活动。在全校教师中树起一面师德的旗帜。退休教师王万仁老师节衣缩食,生活简朴,在1999-2013年间,先后七次将自己40多年来的全部积蓄61万元捐赠给红螺寺中学,设立了“红螺学子奖学金”和“红螺园丁奖”,用于激励师生进步、成长和成才。

    课题引领,创新德育机制

    机制之一,申报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班主任培训模式研究》,强力建设班主任队伍。

    学校至今已经举办27届班主任业余培训学校,加强班主任教育观念、工作方法、教育手段、班集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培训。在班主任中广泛征询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转化困难学生的案例,编印《班主任的故事》。

    机制之二,建立完善副班主任制,制定了副班主任工作职责、待遇和考核等方面的内容。副班主任岗位的设置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全员德育意识,避免了班级管理工作的“真空”状态,使班级全过程管理落到实处。

    通过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红螺寺中学涌现出了一批以北京市紫禁杯一等奖获得者滕立东、徐淑霞等为代表的先进班主任,他们不仅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曲德育的赞歌。

    机制之三,实施“全员育德”和“导师育德”双育人机制。

    2003年9月,红螺寺中学开始实行全员育人的德育新机制,全体教职工都担负起教育管理学生的任务,每个教职工每月的育人任务基本指标为矫正不良行为5次以上,适当表扬文明行为。每学期末学校对全员育人情况进行总结和表彰奖励,形成了校园处处有人管理、时时刻刻有人负责的局面,同时提高了教师“未曾育人先修己,教人做人先做人”的率先垂范意识。 

    在“全员育人”取得突出成果的基础上,2004年12月1日学校又正式启动“德育导师制”这一德育创新机制。首批40名德育导师与43名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结成帮教对子。导师对“双困生”的不良思想进行输导、劝导,对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指导,使学生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在“全员育人”基础上的新发展、新探索。“全员育人”是针对全校学生,“德育导师制”是针对个别学生。两种德育管理机制配合使用,做到了点面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以达到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以书记、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集体认真履行导师育人的职责,对全校“全员育人”和“导师育人”两种德育机制的运行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突出重点,培育善良品质

    红螺寺中学在师生间推行“微善教育”,即倡导每人“日行微善”,随手关灯,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随手关掉正在流水的水龙头。目前学校有22个微善班,校园里有20多个微善服务区被学生认领。学生们走向公园捡拾垃圾;走进街道、工厂进行公益活动宣传;走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等等。学校开发生存岛社会实践基地、光荣院敬老基地、残疾人家庭的助残基地、青春路环保基地等8个德育基地。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对师生们的微善活动进行宣讲,引导学生“积小善为大善”,培育善良之心。

    继承传统,密切家校联系

    学校还实行党课育人、活动育人、心理育人、社会育人、家庭育人等形式,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学校依然坚持家访制度,每年寒暑假,校长、副校长带领班主任深入到学生家中,怀柔有三分之二的山区,干部教师翻山越岭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生活环境、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

    每年寒假,干部、教师家访(选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家访,目的和内容不同:检查作业、了解生活、学习环境)30多个学生。

    家长对来访的老师激动地说:“老师,我儿子读了10年书,您是第一个来家访的老师,您一定要在我家吃饭。”

    德为人之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于荣学认为:德育是有位的,德育是有为的,德育是科学的,德育是艺术的,德育的实效在于示范,德育的特征是热爱。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育者也应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不索回报,立德树人。

    在“育德为先”、“以德立校”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红螺寺中学优良的校风逐渐形成,近年来,曾先后获得“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怀柔区德育工作先进校”、“师德先进集体”、“职业道德窗口校”等多种荣誉称号,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立起了风气优良的“奖杯”。 (张静 刘静)

    (敬请关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校长于荣学教育思想解读之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