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示范”的中职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中,“激发式自主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教学内容通过抽取题签的形式,分派给班级六个小组,每组由6~8名成员共同探究。然后,分别选出或抽签派出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同时还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质疑。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师不再是施教者,与学生一起互动、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喜悦与快乐。  

    “激发式自主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把激发学生的潜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讨论交流;解放学生的身心去自我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宽松的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学习。

    到目前,该校的部分专业采用了“激发式自主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连续多次参加全国和上海市技能大赛,获得数铣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学校被授予为“全国数控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称号。

    不仅如此,还有学校创新了“五员六步”教学模式,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五员六步”教学模式,是数控专业基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涵盖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场景和教学评价等领域。这种方法是伴随着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高质量职业人才需求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五员六步”教学模式以“五员”为主线:即生产调度员、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机床操作员和产品质检员;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专业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就业岗位所需的生产车间管理、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数控程序编制、车间一线机床操作、零件检测与分析等“五个”岗位群,组成一个工作和学习小组,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各学习小组再根据不同课题,轮流模拟企业岗位的不同角色,协同完成相关生产任务,最终形成职业能力。

    “六步”就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包括协作沟通、职业素质、爱岗敬业、道德品质、奉献精神、身体素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分为信息资讯、任务决策、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和展示评价等六大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中都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与工作岗位更为贴近的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最终,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符合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值得可喜的是:“五员六步”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上海市第六届教学法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学生参加上海市数控铣工中级职业鉴定考试,合格率达到了70%,远远超过了上海市中级鉴定的标准。对此,苏勇校长非常欣喜地说,“五员六步”教学模式的生成,实现了知识、能力、方法、素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智能型知识(即生产经验)的本质特性。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突出了人才层次的适应性、掌握知识的实用性、提升能力的职业性、顺利就业的高效性等特点。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探索了新路;还极大地丰富了示范校建设的品质内涵。

    事实也正像苏校长说的那样,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三大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学校的发展创新,还强有力地推进了示范校建设,同时,全国上百所职业学校广泛应用这所学校的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

    实现学校跨越的新途径

    中职教育到底走什么路、育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该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成功经验。多年来,该校在历史底蕴沉淀和不断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创建国家示范校建设积累了经验。

    特色之一:“四大品牌”走出国际合作发展之路。据学校领导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各个专业都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化学工艺、机电技术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和数控技术应用“四大”精品专业,成为了饮誉全国的职教品牌,也构成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

    以“化学工艺专业”为例,早在2002年学校就与德国拜耳(中国)公司签署了10年教育合作协议,率先引入国际化合作机制,形成了“国际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开创了“化学工艺”专业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当年,学校的这一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的强烈反响,被誉为“拜耳模式”。如今,经过10年的发展,“拜耳效应”不断辐射国际,一条连接世界的强强合作办学机制全面形成。

    到2011年,“化学工艺专业”成功与德国、美国、英国、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多个跨国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发展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近100个“拜耳”、“赢创”等跨国企业冠名班。一条通往国际的绿色人才培养通道,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全面形成。

    为进一步实现高位发展,该校又与德国丽莎-迈特纳学校、德国东北部化工培训中心等境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先后与三菱瓦斯、上海石化、上海蓝滨石化、上海仲荷公司等企业,分别签署了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完成了三菱瓦斯仿真机房、HSE实训装置的建设。德国拜耳公司又与学校签署了新的10年合作协议。同时还吸引美国、西班牙、日本等跨国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还总结出了“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探索出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从此,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名声远播、走向了世界。

    不仅如此,为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还从2007年开始,组织专业队伍围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企业,确立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装调与运行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经过努力,先后增设了“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检测与转换技术”、“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同时,还使实践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了总学时的50%。

    可以这么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的构建,不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不论是在创新发展还是人才培养,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对接市场的一次新的跨越。

    特色之二:“多元发展”凸显职业教育的品质内涵。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作为全国中职学校的一面旗帜,不仅在精品专业上精彩纷呈,还在校本课程上硕果颇丰。几年间,学校共推出5门市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编写并使用了26本教材;其中12本为公开出版教材;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核心课程还获得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4个一等奖;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强进势头。

    以《化学工艺概论》校本教材为例,“五个结合”的创新理念,成为了学校7门核心课程之首,被上海市确定为中职化学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五个结合”是: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呈现专业特色和课程目标;结合技能鉴定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工知识技能的能力;结合企业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生产装置,将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

    《化学工艺概论》是该校结合现代化工特点,参照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学生对化工的理解、情感和认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一部专业教材。该教材以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为主线,从厂外、厂区、装置、岗位等不同区间构建,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企业一线“零距离”对接,凸显了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适用性的创新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教材一出炉,就受到了教材审定专家的一致好评。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同时还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教材)一等奖。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共有《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物流业务流程》等公开出版的专业类教材12本,新编或改编校本教材14本。其中《数控实训》等3本校本教材被评为上海市中职优秀校本教材。由该校专业教师开发的“交互式学习软件平台”和“交互式学习效果跟踪系统”,在“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广泛应用,堪称中职教育领域的成功典范。

    特色之三:“八大平台”铸就教师队伍的优质化。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作为“全国化工中职学校合作与师资培养基地”,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构建了“八大平台”,铸就了一支“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优质化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和示范校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造各级各类培训平台:近年来,学校利用这一平台,让广大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走出国门,奔赴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接受各种培训,掌握世界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用于学校的发展。在国内,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学校每学期还从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等多个层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两年中,有61名教师参与了“国培班”培训;24名教师参与了国际交流培训;340名教师参与了国内各类培训;学校还举办了校本培训累计764人次;使专业教师培训达到了100%。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与世界大赛接轨     下一篇:科研兴校 特色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