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均经费标准何时落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我国,中小学和大学都有生均经费标准,唯独中职学校没有。因为没有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在拨款时长期“忽略”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省份应制定本地区职校生均经费标准。然而,18年过去了,迄今为止,只有14个省份出台了生均经费标准,余者依然没有结果。

    如今的中职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因此,制定和出台中职生均经费标准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本报记者 李曜明 张婷

    在我国,中小学和大学都有生均经费标准,唯独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因为没有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在拨款时长期“忽略”中职学校。业内人士为此呼吁了18年,但迄今为止,只有14个省份出台了生均经费标准,余者依然没有结果。

    据统计,2012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2113.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6%。中职教育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是被党和政府提到了与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层面。

    如今的中职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因此,制定和出台中职生均经费标准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18年无果的难题

    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曾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然而,18年过去了,至今只有福建、浙江、新疆等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大连、青岛、宁波等计划单列市出台了标准,全国过半省份依然没有结果。

    18年间,教育部多次督促各省份尽快出台标准,也多次召开过专题会议,甚至邀请各省份相关负责人坐下来商谈,但结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没有标准,中职投入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从总数上看,全国中职投入水平远低于财政增长。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仅仅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的6.18%,而同期中职学生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显然超过了经费投入的比例。

    统计数据同样反映出中职投入的不均衡以及区域、学校之间的差异。天津、浙江、北京、上海的生均教育经费最高,高者7000多元;而安徽、湖北、河南的经费水平靠后,最低的不足千元,呈现出明显的中部“塌陷”现象。

    “多年来,中职投入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靠领导重视。领导重视的地区投入就多,不重视的地区投入就少;中职示范学校获得的经费多,普通学校得到的经费少,这就造成了西部、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沈有禄说。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周凤华分析说,过去,国家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大部分钱用于保障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职学校投入是“基数+增长”,在保障学校基本运转后,余钱通过项目等形式对一些学校进行补贴。但现在看来,这样的投入方式总数比较少,也比较随意。“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是不管学校人多人少,给一个数,对中职没有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央再次将职业教育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推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会议把“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项任务措施之一,特别提出“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快制定中职生均经费标准,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国家任务”。

    中职免学费能否替代生均经费标准

    在各省份生均经费标准迟迟未能出台的情况下,近年来,国家通过其他途径弥补中职投入不足的短板:

    2009年,中央出台中职免学费政策,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起。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免学费标准,由中央、省级和各地财政按一定比例共同分担。当年,中央财政为此专项投入42.6亿元。

    2010年,这项惠民政策又覆盖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央财政投入增加至88亿元。

    2012年秋,国家再次扩大免学费范围,所有农村学生都可免费上中职。据测算,中职学校约90%的学生可享受免学费政策,受惠学生达1200万人。中央投入超过160亿元。

    在国家中职免学费政策的带动下,许多地方出台了配套政策,多数省份中职投入水平有所提升,中职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但是,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这项利好政策在地方执行层面上也遇到一些尴尬:

    ——免学费之后,一些地方政府将免学费政策等同于学校运转的经费,因此取消了原来投入的部分资金。中部地区某市教育局副局长私下对记者说:“中职免学费后,我们市财政为此多支出了1亿元。财政给中职投入的总数就那么多,免学费的配套资金占去了大部分,原本应该投入学校用于专业建设、设备购置的钱就没有了。”

    ——免学费资金需要各级政府捆绑投入,不少县级政府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学校只能靠中央和省里的这笔专项维持运转。作为最基层的办学单位,学校根本不敢开口向当地政府要这笔拖欠款,致使学校长期处于经费短缺状态。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刘克勇在全国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只能拿到中央拨付的1200元/生,而地方配套的800元/生从2009年到现在一直没有兑现。比起免学费之前,学校收入少了1/3或一半。为了维持运转,学校只能贷款、欠债。

    ——免学费前,学校通过收学费来弥补办学成本的不足。免学费后,学校不能再收取学生的学费,办学成本的缺口无法补齐。内蒙古察右中旗职业中学校长刘志毅透露,旗政府只管学校教师的工资支出,再无其他经费,维系学校运转全靠每生每年2000元的免学费补贴,而学校要开齐教育部规定的各类课程,每生每年的培养成本约在3300元至4000元,每年缺口达150万元。因此,作为校长,他的重要“使命”就是想方设法筹资补缺。

    此外据湛江日报披露,中职免费政策之前,该市中职中技学校每生每年收费在2900元至5500元(经物价部门批准),每年收取学费21695.5万元;免学费后,所获补助资金12599万元,前后相差9096.5万元。

    周凤华认为,中职免学费的资金是对学生的资助,只是解决了原本应由家庭承担的教育支出。对于学校发展而言,亟待获得“保运转”的生均经费保障。

    地方政府是出不起还是不想出?

    免学费政策让更多学生进入了中职,但快速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急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一涉及到出钱,立马就会冒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地方财政没有钱,无力投入中职。云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苦衷:地方教育经费总量有限,义务教育要保障,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投钱,哪个花钱都不能少。现在再增加中职生均经费,云南每年中职招生20万人,这么大的基数,对省财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额。在没有增量的前提下,只能对存量的“蛋糕”重新切分。

    但从14个已出台生均经费标准的省份来看,其中不乏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海南、新疆。

    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年打好职业教育翻身仗”的目标,对职业教育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2009年海南省制定了生均经费标准,为中职教育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新疆把职教列入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和部署。2012年,自治区汇聚各方之力,出台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高职院校4200元/生,中职(含技工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000元。自治区党委、政府表示,这个标准还要逐年提高。

    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制定中职生均经费标准,那么经济发达地区就更没有理由找托辞和借口了。

    另一种现象是,地方有钱也不愿意发展职教。

    沈有禄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对职教不重视,在职教经费投入上打折扣。以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但全国许多省份实际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都比这个标准低。

    东部某省一位分管职业教育的领导道出了背后的秘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给中职花钱,财力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挡箭牌,主要还是认为中职花钱多,又不出成绩,“领导更愿意把钱花在出效益、出名声的示范高中上”。

    此外,中西部产业不发达,培养的中职生多到东部就业,等于是用有限的地方财政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人才,这也是部分中西部省份不愿多投入的一个原因。

    对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认为,中西部经济正在发展之中,职教更应先行,“等到产业发展起来,再发展就来不及了。现在省钱,但日后人才培养会出现断档,这是不划算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