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效课堂初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情景-探究”模式又称为“情景-发现”模式。即基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较难以观察或模拟达到的情景,例如宇宙问题、地质问题等抽象的、不易实验操作的课型多采取这种模式。师生在情景中进行知识重构、过程探索。该模式突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关系、运动规律,在探索中进行思考、回答、发表意见。学生在多媒体显现的情景中进行操作、实践、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和纠正。在这种模式中,多媒体的情景展现和情景交互过程是非常关键的。

    适用范围

    适用于抽象的、不易实验操作的地理知识,如宇宙问题,地质方面的问题,地球的圈层,工农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类型,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等等。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通常为:

    确定教学任务→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思考讨论→意义建构→自我评价

    (1)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任务;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供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

    (3)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和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实践和自主探究;

    (4)学生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等表达工具与教师或同伴进行思想交流和发表意见;

    (5)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把探究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借此促进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6)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形成性练习题库、SPSS统计分析或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案例 天体与天体系统

    (1)确定教学任务

    根据新课标上的要求,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天体的概念,天体的分类及天体系统的组成;认识基本的天体,四季主要星座,针对学生对天体观测的太少的这一特点,应多引导学生观测天体,认识常见的天体(如肉眼可见的太阳、月亮、流星、彗星等)及一些主要星座。正确引导学生观星识星是进行地理观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的一项重要内容。

    (2)创设情景

    把学生带到本校的天象馆中,天象馆里有一间很大的陈列室,墙的四周全是各种天体的精彩图片,还有九大行星的模型。学生一进天象馆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动机,掀起课堂的小高潮;接着把学生领进天文圆顶天象馆中,用多媒体计算机给学生演示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及其自转的情景,还有四季星空图及其每时每刻的星空变化图(如右图),这就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实践和自主探究

    在次此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①什么是天体?②天体的分类③天体系统的组成④星座的概念及应用⑤能够辨别出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有关的网站,学生也可以自主地浏览网上信息,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不同步的,学生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中是积极主动探究,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摆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成果,充分做到教学的个别化。

    白天上完课以后,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带着学生再到天象馆观测台中,利用望远镜进行实地观测,看看学生是不是能够活学活用,把自己认识的天体和星座找出来,让学生们互相讨论。

    (4)学生可以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或PoPo等表达工具,针对以上提出的五个问题与教师或同伴进行思想交流和发表意见。

    (5)意义建构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工具,把探究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借此促进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但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供共享资源时不应引导学生收集大量的简单信息,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仅仅是对资源进行简单的收集、拷贝、粘贴,很少进行自己的分析、整合和加工,更不用说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好的共享资源能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性来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情景-探究”教学模式遵循“主导-主体”教学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配以网络的支持,在学生主体的参与下学习,而且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第二个教学设计原则“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的情境,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旨在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逐步领悟到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灵活运用地理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要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就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解说、去争论、去作出判断,教师的工作就是要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和问题,刺激学生的愤悱心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适时点拨,使探究的问题与质量不断得到拓展和提升。(胶州一中 陈玉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