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家务的孩子很难有出息
■对孩子来说,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从干家务开始的。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父母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如果家长把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而言举手之劳的事当负担,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
■爱劳动是孩子的天性,懒与笨是后天养成的。对孩子成才抱有期望的父母们,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认真对待孩子的劳动教育。
■关颖
最近,一份“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在网上很流行,家长跟帖中用得最多的词是“汗颜”,说明公众普遍认可从小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很难有出息。劳动对孩子的意义何在?孩子懒与笨的症结在哪里?家庭劳动教育从哪里入手呢?
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密不可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一个人是否成才,从根本上说,是看他能不能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是看他在劳动岗位上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就是说,劳动与孩子成才密不可分,而干家务是孩子最早、最基础的劳动形式。
劳动是做人的基础。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尽管未来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将愈来愈依靠智力而不是体力,但基础劳动总是必需的,脑力不会完全替代肢体劳动。如果孩子从小缺少劳动这一课,将来就很难成长为一个有自我服务能力、有为他人服务思想的社会人。而对孩子来说,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从干家务开始的。
劳动开发思维。中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不知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劳动中孩子往往会遇到或发现新问题,这就会引发他思维的需要,他就要对劳动的结果有所预想,设计达到目的的路径。当孩子克服劳动中的困难,解决了劳动中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将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增大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这一过程在其他活动中是难以实现的。
有个语文老师让三年级学生写一篇以擦玻璃窗为题的作文,结果只有3个学生把玻璃怎样才能擦干净这件事写得很清楚,因为他们曾在家长的指导下干过或看家长干过这事。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既有学习活动,又有创造活动,而劳动正是兼有学习与创造这两个功能。
劳动培养技能。不论孩子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动手的技能技巧。如果父母有意识地从小训练孩子动手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善于动手的好习惯,在未来社会中便能很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根据长期研究观察得出结论: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凡是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训练的儿童,虽然国家机关努力去教育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巧,会遭遇到各种失败,会成为很不好的工作者。
劳动增强责任感。一位母亲生病了,让14岁的女儿收拾桌子,而孩子冷淡地回答:“我不是保姆!”妈妈伤心地向专家诉苦,专家问:“您常常让您的孩子帮您干家务活吗?”妈妈说:“从来没有……”这样的父母平时总是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怕孩子累着,不给孩子学做家务活儿的机会。一旦父母有需要孩子帮把手的时候,孩子不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父母,对待家庭,他会觉得那是分外的事。
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父母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孩子才会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不可少的重要成员,并且知道自己应当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自己该做的和父母委托的事情。没有家务劳动的锻炼,孩子就很难有这种责任感。
孩子懒又笨 问题在家长
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又懒又笨的通病,五六岁了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小学了不会收拾书包,上中学了不洗自己的内衣……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做家务了。有人把病因归结到独生子女的天性,更多的人说是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必然结果。
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显示: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或很少干家务,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
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指出:部分少年儿童缺乏对劳动的主动参与意识。
孩子是天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吗?笔者近年主持的一项对1666名三年级至八年级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表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高达93%,“愿意学做家务活儿”的高达92.7%;当问及“劳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时,77.6%的孩子选择“培养自己的能力”,67.2%选择“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说明孩子们很看重劳动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71.2%的中小学生不同意“现在的孩子是懒惰的一代”的说法。
从总体上看,热爱劳动是孩子们劳动意识的主流,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就少了劳动热情呢?
就家庭影响来看,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和负面评价对孩子劳动意识有负面影响。调查表明有54.4%的长辈说过“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41.4%的长辈说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44.8%的长辈说过“学生就是要学习好,闲事少干”,44.48%的长辈说过“看你笨手笨脚的,这点事都干不好”,54.7%的长辈说过“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听长辈说这些话的孩子,对洗碗、扫地这类简单的家务活儿表示“没兴趣做”的,明显高于长辈从没说过这类话的比例。一个四年级学生说:“我觉得好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害怕劳动,是因为怕大人说他笨,不会做,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家长过多替代,减少了孩子自理和做家务的机会。调查表明,42.2%的少年儿童说“大人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家务事”,39.5%的孩子说“自理的事我愿意干,大人不让”。说明有些事尽管孩子会做、愿意做、也有兴趣做,但是由于家长替代过多而没机会做。调查中一位老师介绍“有个学生跟我说:我妈妈告诉我,不会系鞋带就先掖到鞋里面,回家后妈妈再给系。现在那孩子都9岁了,还是不会自己系鞋带”。
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家长把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而言举手之劳的事当负担,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
不做家务不会带来好的学习成绩
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担心孩子学习负担重。通过调查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学习负担重与家务劳动时间少并不完全呈正比;学习状况处于“中下等”和“下等”的学生,平时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少于中等以上的学生,也就是说,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对提高学习成绩并不存在积极意义。
事实表明,爱劳动是孩子的天性,而懒与笨是后天养成的。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参与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是为了保证他的学习时间,学习好了是为了上大学、为了孩子将来谋个好职业,那么由于孩子鄙视劳动、劳动能力弱而导致难以胜任工作,岂不是得不偿失?对孩子成才抱有期望的父母们,真是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认真对待孩子的劳动教育了。
首先,改变对劳动、对孩子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把干家务当苦差事,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以至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劳可获的种子,然后又给孩子们贴上了天生就“懒”、就“笨”的标签,扼杀了孩子最初的劳动兴趣。所以对孩子进行爱劳动的教育,父母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劳动对孩子的积极意义,转变对体力劳动的鄙视心理、大包大揽的替代心理、不相信孩子的保守心理。
其次,身体力行,与孩子共同参与。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全家人共同做家务”的家庭中,表示“非常愿意”做家务的孩子,分别高出“妈妈为主做家务”、“爸爸为主做家务”近20个百分点;在这些家庭中,从来没有“家务活相互推诿”情况的高达75.3%,说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劳动氛围对孩子的劳动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父母与孩子共同干家务,不仅仅是劳动的分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学习、相互体谅,增进沟通和理解,融洽彼此感情。
再其次,注重在劳动实践中开发孩子潜能。家务劳动是知、情、意、行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是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所在。一些父母忽视了在家庭生活和家务劳动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片面地认为孩子从课堂上、书本中才能学到东西,其实孩子通过劳动中的切身体验,了解有关劳动的知识,接纳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爱惜劳动的成果,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才能启迪他们的劳动情感,锻炼他们的劳动意志,最终形成热爱劳动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