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助力育人 个性指导成就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和王淑英校长一起观看学生作品展 “三分”走课 “三选”个性课程 学科教室

    白洋淀边,古莲池畔,在京都之南中华腹地的保定,有一所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学校。她从莲池书院走来,118年风雨沧桑铸就了她多元的文化内涵;她开创了九年一贯制的新纪元,新的挑战促使她进行了披荆斩棘的改革,开创了“仁、智、乐、活”的一片天。她就是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2014年,当保师附校九年一贯制办学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头,这所百年名校遇见了中国高等学府的杰出代表——北京大学。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与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携手,在全国首次启动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验校”工程,在“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策略研究”的不谋而合中,一场美丽的“遇见”正在精彩地呈现。由此,保师附校“遇见”了一些名师,“遇见”了一种思维,“遇见”了一种变革,“遇见”了一段收获……

    风正扬帆豪情在,百舸争流勇为先。与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发展中心的“遇见”,意味着附校学子能享受到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由北大教授、北京市重点中学名师组成专家组,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基础课程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素质教育三大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一品牌的植入,为附校的多元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为保师附校的腾飞插上助力的翅膀,将保师附校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九年一贯制特色品牌校,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引领与担当”。

    百年弹指去,峥嵘岁月稠。新的一年,保师附校的“北大之星”三三三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程正春潮涌动,风生水起。

    顶层设计:理念引领发展路

    预备课铃响了,学生们纷纷走出自己的教室,拿着书本、文具走向不同的教室,带着自己的学习资源,去享受适合自己的课堂。这是4月21日保师附校初中部的分层走课的情景。

    学生刘玉彬告诉笔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我学英语很轻松,希望拓展阅读,有更广阔的视野,所以选择了A3英语;数学需要巩固基础,多做针对性的练习,所以选择了A1数学。”目前“分层走课”是在数学、英语和物理三个学科进行。

    校长王淑英介绍,这仅是三三三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程的一个缩影。“尊重差异,承认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是进行创新的前提。一师一品,一生一才。要实现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首先要提高三个认识:学生的天赋与才能是有差异的,面对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本着‘面向全体、承认差异、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分层次、多渠道开展,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王淑英说。

    王校长进一步解释道,保师附校的三三三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程依托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核心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策略的案例研究”,目的是形成新的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价值观,创新校本理念文化;形成九年一贯制优秀学生早期培育模式,探索有效策略。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全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建立选择性、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支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改革师生评价方式,强调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重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为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保障;构建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式;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框架,形成新模式下的一师一品;研究与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典型案例;研究有效优才培育策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前北大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说:“保师附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为全省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

    实践探索:多措并举建高地

    在生物学科教室,我们遇见了任胥朴同学,“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每个人的课表都不一样。我周五选择了张玉奎科技研究院中的‘植物组织培养’课,导师是河北大学的生命科学院教授,一方面是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实施道尔顿教育计划后,同学们的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每间学科教室都融入学科资源和特色,各具功能,有的摆满丰富多彩的文史书籍,有的陈列着动态数学教具,还有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学科资源。学生有专门的时间到学科教室里阅读、查阅资料、进行试验、和志同道合的学友交流分享,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室里办公,辅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

    学校自2012年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来,在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构建了“仁、智、乐、活”课程体系。有以课标为指导,面向全体的必修的“智慧课程”;有以兴趣为先导,开设丰富的文学科技的“乐学课程”;有以培养特长优才为目标,开设专业的六大学院的“活力课程”;还有以人格为核心,设立多元实践的“仁人课程”。目前学校共开设了70余种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以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为起点,从教学资源配置、教材建设、课时设置、学分制度、学生管理、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尊重学生差异,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管理层面上,采取三种模式:集中与分散培养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学科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衔接模式,促进创新人才人格素养的塑造。通过打造三三三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三选”让学生选目标、选任务、选作业,学会自主选择。“三分”中学生分层走课、分组学习、分类指导,使学生感到学习自信。“三速”中依据学生学习的能力、思维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方法和辅导计划,使之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互适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有的通过以学段学习目标和内容配置设定为导向的“学程分析”,思维导图模块建构,实现知识重构;有的通过以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与任务选择为核心的“工约设计”,指导自学路径,激活学习能力;还有的通过以课堂教学群文整合自选任务为支撑的“互动导引”,激活创新思维。渗透到保师附校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们用悉心的关爱为每一个学生编织课堂的魅力。

    在培养策略上,“自选”,学生根据“我本课程”菜单,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自主选择。“拓展”,学生在学科教室中查看专业书籍、运用实验器材,自主管理、自主探究。尝试道尔顿计划,由学生选择导师走课按自己的计划学习、复习,阅读、查阅资料,交流探讨。学生有个性课表,教师有学员名单。“深化”,学生积极参与“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养计划,教师培养具有数学、文学、科学潜质的青少年后备人才,鼓励学生立志投身数学、科学、文学的探索、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人格培塑中,学校认为:创新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因此通过建构适合优秀创新人才志向、兴趣、能力发展需要的课程图谱,丰富重在立志的“仁人”课程体系,以“崇德重认知、尚美重体验、博学重反思、健行重实践”作为四个主题,涉及30多个科目,关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志存高远。

    八年级学生王瀚智说:“我在保师附校学习的8年,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自我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塑造的能力。这为我现在的中学学习和3D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当国家教育部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问他:“那你今后想在哪方面有所发展呢?”他自信地说:“我想在科技方面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简短的回答折射出他对科技的兴趣、求知欲和远大的志向,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成功所在。

    以研促教:强基固本双提升

    学校定期组织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门专家、北京市中小学名师资源与学校进行互动、体验、跟踪式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拓展与创新。

    以课题研究助力,探索优秀创新人才培育与“四读懂”研究关系模式。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生活、读懂课题”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优秀创新人才潜能,把握学生知识、技能、创新思维、情感训练,了解非智力因素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特点,联系、整合、服务生活实践,将研究策略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

    以课程改革为平台,探索优秀创新人才培育与“四环八段”思维课堂关系模式。由兴趣—动机—欲望—追求,拨动心理倾向,外化为探索—验证—操作—问题的解决,使教师与学生有机地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双轨运行的机制,使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融为一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品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