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如何关怀手机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群中学生在低头玩手机。CFP供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以其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目前,我国形成了一个未成年人网民群体,由于上网成本及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比城市学生稍晚一步走向网络的农村学生上网人数急剧增长,上网成为他们有一定频率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样态,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学校德育时空发生很大改变。

    本次调研深入探究我国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促进学校德育主动关怀学生的网络生活,回应社会网络化趋势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李书华

    此次调研按照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地区分布,从广东、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北、湖南、湖北、安徽、广西、重庆10个省份分层选取14所农村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并辅之以班级现场访谈,学生、教师电话或QQ个别访谈方式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4.4%、女性占45.6%;家庭居住地为村镇占83.3%、县城占16.7%,由此保证学生取样的主体性。深度访谈从2012年开始,全部调研工作于2013年6月完成。

    调查结果

    学校德育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关怀指导滞后

    调研发现,使用手机上网成为学生比较显著的网络生活形态或样式。学生网络行为尚存诸多偏差和潜在风险,而学校德育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关怀指导还比较滞后,整体上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影响力较弱。

    学生年级越高,越热衷手机上网

    调研表明,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不仅人数剧增,且需求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大。

    从“上网地点”选项看,学生首选上网地点最多的是家里,手机紧随其后。深度访谈发现,随着手机性价比逐渐提高和移动网络技术普及,手机赢得经济欠发达地区且迫切需要网络传媒的学生的特别喜爱。学生手机上网各地区的排序关系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在家里上网的比率逐渐下降,而用手机上网的比率逐渐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家庭一般不具备上网条件和上网费用容易受到限制等原因,经济发达地区手机上网比例相对更高。(见图1)

    本次调研发现,对于“我特别喜欢手机上网”选项,随年级的增高,完全符合这个心理倾向的学生逐渐增加,完全不符合这个心理倾向的学生则逐渐减少。(见图2)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更倾向于用手机上网。班级现场访谈发现,随着上网设备升级,70%以上的学生承认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使用手机上网。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越加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通过手机QQ、微信交流更加方便与私密。手机上网的私人化、个性化优势,使学生上网的渴望迅速得以实现,从而迅速成为学生比较显著的网络生活样态。

    网络沉迷倾向随年级上升变严重

    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网络行为呈现出一些偏差,其中,一些是老问题,一些是新问题。

    第一,沉迷有加。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网络沉迷倾向有随年级上升的趋势。我们于2012年3月完成的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研发现,随着学生对网络的深入接触,学生每次上网的平均时间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学生到初中后,对网络的依恋和渴望日渐加重。本次调研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状况。

    本次调研进一步发现,学生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不仅想方设法上网,还强烈地期待再次上网。从班级现场访谈中发现,14.7%的学生明明知道作业没做完或该睡觉了,仍忍不住还要上网,并很难停下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家长给自己交网费”、“学校增加电子教室开放的时间”;一些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和过度使用手机QQ、微信与人交往,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出现与周围同伴明显不合群或经常发生人际冲突等情绪问题,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师生关系中不和谐因素明显增加。

    第二,“玩网”为主。本次调研发现,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以娱乐为目的,很少考虑用于辅助当前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随大溜“玩网”上瘾,而“用网”不足。有的学生最初上网是为查找学习资料,但随着时间推移,便不自觉地偏离学习目标。很多学生无意中被一些无多大用处的娱乐性信息甚至色情信息引诱,直至沉迷其中,学习成绩很快下滑。

    调研发现,完全符合“我觉得上网对我的学习有帮助”感受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卡方检验差异显著。在对“手机上网我的首选是……”问题的回答中,“聊天交友、听音乐、玩游戏”占主导地位,而“查阅学习资料”在其后。(见图3)

    调研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我在网上和父母沟通”选项做出肯定选择的比例是17.8%,对“我在网上和老师沟通”选项做出肯定选择的比例是13.9%。学生较少用网络来做“学”与“问”、进行亲子交流,而更多地沉迷其中“逗趣找乐”。

    深度访谈发现,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一般夜晚多于白天,深夜时间较多。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持手机上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正常状态,良好的教学生态发生重大改变。很多学生自从有了手机便如同上瘾了一般,心思全在手机上。在班级现场访谈中发现,16.1%的同学表示自己“上课时手机也是在线状态”、“在课堂上收到发来的手机QQ信息”;12.9%的学生表示自己“人在课堂心在网”;部分学生甚至在课上用手机玩游戏、下载图片等。

    第三,法律意识淡漠。数据显示,完全不符合“发现别人的账号密码显示在公共计算机上,我会登录进去看看”选项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表明此类不文明行为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班级现场访谈发现,17.1%的学生认为“通过盗版、破解密码、盗号等行为,降低使用成本,甚至下载应用不用付费是件很开心的事”。11.5%的学生见到过“有同学将不文明的图片和视频上传到校园网,有同学在校园网上散布谣言”等。可见,长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在行为特点上显露出缺乏约束、随心所欲、网络道德法纪意识淡漠的特征。

    第四,对迷信内容好奇。数据显示,完全符合“我对网上有关星座和运程方面的信息很感兴趣”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完全不符合这个行为倾向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访谈发现,29.7%的初中生表示“对网上有关星座和运程方面的信息很感兴趣”。这反映出学生具有好奇网络迷信的行为倾向。

    第五,通过网络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强烈。本研究在样本学校及问卷调研中征集到学生的QQ号,按四大区域随机抽取每个地区各10名学生,分别查找到他们的网名,同时研究者通过隐藏身份加入某校毕业生QQ群中了解学生的网名情况。结果发现,各地区各有多名学生的QQ网名包含男女同学间的爱慕之词,其中夹杂着情感上的困惑、迷茫,例如“好吧,我爱你”、“你舍得离,我不舍得弃”、“心碎了……”,从中体现出处于性意识萌动期的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表达着对异性的关注,以及通过网络结交异性朋友的强烈渴望。

    学校德育对学生网络生活影响力较弱

    这里所说的影响力,是指学校德育能够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关怀、指导、规范、转变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能力。调研结果表明,学校德育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关怀指导性、规范性还处于比较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怀指导缺失。几年来,我们在系统调研基础上,认定学校德育在学生网络生活中存在着引领不到位或“不同轨”的问题,本次调研结果表明,这种状况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学生对“学校给我们专门讲过上网应该注意的事情,或班主任曾和我们一起分析上网的利弊得失”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比例不足2/3,这反映出学校德育在关怀指导学生网络生活方面存在缺失。调研表明,目前很多农村初中学校信息课达不到足时足质的要求,成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往往只是停留在片面强调“不能影响学习”、“影响视力”的较低层面。

    第二,学生远离校园网。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对校园网的兴趣在逐渐减弱。完全不符合“我上校园网”选项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且卡方检验差异显著;而完全符合“学校校园网上有我感兴趣的内容”选项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完全不符合这个选项的学生随年级升高而增加,且卡方检验差异显著。(见图4)

    这表明,农村初中学校校园网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影响力远未形成。其中,校园网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不贴切,严重脱离学生健康成长需求是主因。深度访谈发现,有69.2%的学生反映“校园网上很多内容都是宣传学校的,过多的学校政策等充斥网上,有些内容甚至是垃圾文件”。还有学生认为“校园网上有很多内容是知识说教”。有7.8%的学生“反对将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违纪情况公布在校园网上”。深度访谈结果还表明,很多校园网站还是静态页面的制作,而拥有后台数据库的个性化交互界面、能够结合学生现实学习生活进行网上人际互动交流、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的少之又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