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职教释放“三大红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康师傅和统一的桶面,其面碗90%采用我们的淋膜纸。”浙江五星纸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忠收掰着指头列举他们的客户:香飘飘、肯德基、星巴克、麦当劳……近年来,衢州市全力打造“全国特种纸基地”。如今,衢州特种纸规模以上企业有53家,年产值达到147亿元。

    统计显示,衢州市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主动适应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为制造业企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特种纸、氟硅新材料、矿山机械、金属制品等八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板块。全市现拥有44家制造业国内市场冠军企业,年产值均超过5000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2013年,衢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值108.76亿元,同比增长11.8%;新产品产值270.52亿元,同比增长18.7%,新产品产值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5%,其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

    释放管理体制改革“红利”

    【阅读提示】衢州市通过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全市统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破部门办学行政隶属关系,大胆探索民办职校股份制和中高职衔接改革,激发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衢州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将社会培训做得那样红火、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上做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几年来衢州市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拆除影响职教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的结果。

    由于体制和利益的关系,长期以来,衢州市各个部门都有相关线上的社会培训,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拆除行政部门既得利益的“围墙”,优化整合资源,2010年7月,衢州市教育局会同市农办、人社、妇联、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衢州市家政服务员培训管理办法》,并制定了《衢州市家政服务员培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这两个文件明确了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农办保证培训经费,协调指导;人社部门指导培训课程设置,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和发证等;妇联负责学员筛选、课程安排、实习操作、星级评定等;教育局则主要承担教学和师资培训任务等。”主管教育的衢州市副市长马梅芝说。

    几年前,衢州市所属的十几所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多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其专业布局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也不紧密,导致各学校专业重复设置,其结果便是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为此,从2010年开始,衢州市加大市级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统筹力度,先后进行了四轮大的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引导学校紧贴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规划发展趋势,及时进行专业结构布局调整,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和无序竞争。

    “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布点数已从250多个减少到116个,专业布局的市内学校单设比占六成,‘一校一品’和专业群建设同步推进。”主管职教的衢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童建中说。同时,衢州市还打破传统的县域中职招生壁垒,实施跨区域招生,各县(市、区)省级示范性专业可相互开放招生。

    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采访时,校长朱云福向记者讲述了几年前两所隶属不同部门的职业学校合并组建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故事。

    原来,合并前隶属于市交通运输局的市交通中专占地面积200亩,拥有60个标准教室,有独立的实训室40多间,而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在校生仅1000人。与此同时,隶属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着3000余在校生的市技工学校,其校园面积却不到50亩。

    一个场地充裕,一个生源不愁,两家如果合并,资源互补,双方就能同时破解制约各自发展的“瓶颈”。于是,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2010年9月8日,两校合并组建的“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终于挂牌成立。

    合并后的市工程技术学校实行政府主办,教育、人社、交通三部门共建的新机制,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合力办学。朱云福兴奋地对记者说:“学校二期工程完工后,校园面积将达到400亩,在校生达6000人,再加上合并后市里增加了教师的编制,学校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打破部门办学格局,通过学校合并破解发展难题,体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发展职教的坚强决心。然而,更能体现衢州市深化职教改革勇气的则是,通过合格评估引导民办职校大胆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不断深化中高职衔接改革等。

    江山职教中心是一所由原国家大型企业江山水泥厂全额投资创办的中职学校。前些年,随着企业改制成立虎山集团,学校也面临转型的选择。在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评估后,衢州市批准了学校的改制申请。2010年5月,学校进行改制,企业出让部分股份给学校主要负责人,由原虎山集团和学校主要领导作为股东合作办学,实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形式,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赵筱红告诉记者,实行股份制后,学校在平稳中不断发展,股份制办学的优势不断凸显。

    通过扶持、整合、转型、关停等体制改革,引导民办职校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办学机制,衢州市的中职学校也由2010年初的20多所整合到如今的12所,其中省级以上示范职校10所。

    作为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衢州市打破学校学制束缚,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满足了中职学生深造提升需求;鼓励“五年制”职业教育,全市进行五年制教育招生学校达到83%;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共有6所骨干中职学校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招生、实训、课程设置、教师使用等方面实行中高职院校衔接。

    “2013年秋季,全市中职学校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学生达到1668人,预计到2015年秋季,将有超过40%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继续深造。”徐朝金说。

    在深化职教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衢州职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职教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形成了“企业介入、学校深入、专家引入”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目前,衢州市职业院校与企业已联合开办了“开山学院”、“红五环班”等30多个企业冠名班(院),并开展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以改革创新精神为牵引,打破职业教育的县域壁垒、部门壁垒、校际壁垒,释放管理体制改革“红利”,是新时期衢州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有专家感慨,目前,正当全国上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大发展之时,衢州职教却已在促进群众增收、加快企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等方面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服务地方经济 职教生机无限

本报评论员

    浙江省衢州市发挥职教优势,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全方位开展社会培训,积极主动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充分释放职教改革的“红利”。衢州职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只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其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生机无限。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在社会培训上下功夫。职业院校的校长们一定要认识到,像服刑人员、退役士兵和城镇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是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好这个群体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之举。正是因为在社会培训中的成就,衢州职教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青睐。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在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上下功夫。眼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地方政府的头号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大量的技术难题,职业教育如果能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其重要性一点不比多输送几个毕业生小。衢州市的职业院校联合企业成立产学研联合体和技术服务队,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做法,赢得了政府的信任、企业的支持,也促进了自身发展,一举多得。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深化改革。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规模,所属的职业院没有一定的实力,何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地方政府要有大力发展职教的战略远见,要加大对职教发展的统筹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衢州市统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通过深化改革拆除影响职教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为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大文章,才能赢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