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创优势 创新求发展 打造中职教育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与重庆老寨子手工织锦合作社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学校教师到重庆索派尔服装策划有限公司交流学习

    数字媒体专业实训实作

    数控专业学生实训

    学校艺术团成员参加中国-巴西文化交流活动

    她,坐落在重庆黔江新城舟白职教园区

    她,始终坚持“立足黔江区、带动渝东南、服务大重庆、辐射湘鄂黔”的办学宗旨

    她,办学理念创新,管理精细规范,育人质量高,就业渠道畅通,核心竞争力强

    她,实现从“市级重点”到“国家重点”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两大跨越,仅用了5年

    她,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校企合作办学先进单位”

    她,就是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2011年11月,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学校。2012年6月,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获得批复并正式启动建设工作。示范建设两年是学校飞速发展的两年,是跨越式飞跃的两年。两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中职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在打造中职教育品牌、建设全国中职名校中走出了创新发展之路。

    按照国家示范建设任务要求,学校开展了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5个重点专业和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1个特色项目,投入资金2700万元。示范建设两年,形成了一批富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建设成果,高质量地完成了示范建设的各项任务,使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方面很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建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调整办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构建了“四段二线”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采取该项措施,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教改思路,为指导教改实践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四个阶段和两条主线。

    四个阶段:

    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除学习必修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外,更加注重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利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身心素养、社会道德三方面的能力。     

    职业认知体验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将被分期、分批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进行1个学期循环轮岗见习、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知、体验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规范,形成对职业岗位的基本认识。

    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见习期满后返回校内学习,根据专业及岗位要求、行业标准选择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做中教、做中学”,使专项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强化职业定向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训,强化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考核训练,锻练学生吃苦耐劳、遵规守纪、团结协作能力。

    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将由教师带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实训.并与企业(公司)签订生产合同,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对接,培养学生把质量、安全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的能力及择业能力。

    二条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为主线:强调对学生文化基础、身心素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能力(身心素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活适应应对面试能力、维权能力、职业设计、承受挫折、创业思想能力等)的培养,将其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忠诚+一技之长”,并通过实施封闭式、军事化、人性化的“一式两化”和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单位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来达成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主要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及将环保、质量、安全等知识运用于实际岗位的能力的培养,以“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职业定向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训”三大实训模块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求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获得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

    示范性中职的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为支柱。为此,学校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走访企业51家,发放并回收问卷496份,撰写了5个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与21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形成5个专业11个职业方向66个岗位职业图表,完成了5个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报告,由各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专业对报告进行了论证。

    分析课程结构,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学校构建了“基础素质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民族文化课”的课程体系,编制了5个“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47门任务引领型课程标准。

    学校制订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新投入774.31万元购置各类实训设备,建设5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按新教学标准调整实训室67间,扩建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了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各专业已开发电子教案、课件、项目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课堂视频实录、习题库等2TB的教学资源,并购置了1TB共计46门精品课程资源。

    学校还积极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校本培训,全面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各专业还认真制定教材编写规划和实训手册编写方案,组建了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材开发队伍,落实了具体编写任务方案。已编写出版任务引领型教材29本,完成编写50余门专业课程实训手册。

    “4231”学生能力评价模式

    为有效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培养“德技并重”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力发展评价工作,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构建了“4231”学生能力评价模式(简称4231评价模式),并编写了与评价模式配套的51门专业课程评价手册。

    学校“4231”评价模式遵循了现代中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4231”中的4指的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四个阶段,即,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职业认知体验阶段、职业能力培养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2指的是评价内容的两条主线,即,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3指的是评价者的3方评价,即,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体现了评价者的多方;1指的是一个培养目标。本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评价者的多方、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方法的多样,突出了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根本。

    学校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特色文化课等构成,其课程结构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工具对各项目(学习情景)进行评价,在体系中充分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单一的评价,如一门专业课程,它由评价项目(学习态度+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权重之和决定。

    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整体上所在权重各为50%,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基础能力占80%,专业能力占20%,在职业认知体验阶段,基础能力占60,专业能力占40%,在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基础能力占40%,专业能力占60%,在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基础能力占30%,专业能力占70%。为此两条主线评价过程当中,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基础能力所在的权重递减,而专业能力的权重递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