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盐碱地上的一方绿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已经全面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四大转变,一是变教师“包办”为学生“自主”;二是变“填鸭”为“合作分享”;三是变“灌注”为“点燃”;四是变“封闭保守”为“开放创新”。我们的活力课堂就是要变“教材”为“学材”,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权威性”为“人性化”。课堂变成了智慧生成的快乐驿站、展示成果的情感舞台。

    笔者:四年多的课改实践,您认为有哪些变化?

    孙家增: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慢慢转变了观念,逐步尝到了甜头。目前,应用“活力课堂”模式去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在课改方面有了突破性转变。

    从老师来讲,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活力课堂”也让老师们教师之间不仅能做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而且进行跨学科式取经,涌现了一批研究型、学习型教师。仅“十一五”期间,已结题的国家级别课题1项,省级7项,丹东市级8项,东港市级数十项,教师撰写的国家级别论文12篇、省级68篇、丹东市级数百篇。

    从学生来讲,“活力课堂”实施之后,学生变得爱学习,喜欢学习了,学习正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传统的“要我学”逐步被“我要学”取代。为了课堂的展示,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是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们开始阅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经常交流各自的心得、彼此的看法、实验的情况、思想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和质疑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从社会反响来看,家长由过去的不理解变为大力支持。有位家长说:“我当初听说你们学校老师不讲课,只让学生讲,我就想把孩子转走,可孩子不愿意,后来我发现他到家后话多了,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成绩也好了,邻居也说孩子见人敢说话、有礼貌了,我才觉得还是这种方式好”。

    成果篇:春归花自香

    没有谁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他吹遍了山川和田野。当思想的丛林中长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绿,当发展的果园里新添一片属于自己的芬芳,我们才会真真觉得坦然、幸福和自豪。

    ——近四年,无论是大型地区性统一考试还是高考,东港三中的成绩都节节攀升。各批次升学率远远高出本地区的平均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社会、家长赞誉不断。

    ——近四年,《中国语言文字报》、《中国教师报》、《辽宁教育》、《丹东日报》、《东港通讯》、东港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报刊对三中的课改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

    ——近四年,各社团的活动有声有色,橄榄球队三次代表中国青少年队参加国际大赛,在国内举办的各种比赛中多次荣获过冠亚军;跆拳道队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取得良好成绩;男子手球队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艺术班,每年向高校输送近百名美术专业人才。

    ——近四年,慕名而来的省内外学校有150多所,领导、老师达5000多人,学校老师多次被邀请外出送课、做课,学校承接地区性大型教研活动10次以上。多次承办省、市级教育教学观摩现场研讨会;《中国教师报》主办的“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暨调研采访活动在三中开展;东北地区的物理、化学教研活动在三中举行……

    ——近四年,学校荣誉不断,被国家体育部门命名为中国仅有的“中国橄榄球青少年培训基地”;被中共辽宁省宣传部门、辽宁省教育部门、辽宁省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被辽宁省教育部门授予“辽宁省示范性高中”、“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称号;被辽宁省教育部门评为丹东地区仅有的一所“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

    走出东港三中,回头望去,“教育就是播种希望”、“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阳光下成长,快乐中进步”的标语赫然在目。我们相信,辽宁省东港市第三中学——这座年轻的学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将扬帆远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