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千年古城 同谱合作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焦新

    初夏的以色列,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希伯来大学校园银莲花盛开,一派生机与活力。5月19日下午,正在以色列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这里与以色列著名大学的校长举行座谈,聚焦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畅谈大学引领创新的奥秘,展望中以教育合作的前景。

    听说刘延东将在繁忙的访问活动中安排与大学校长座谈,以色列高教界反响热烈,7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的校长除一位在国外访问外,均悉数到场,有的校长还驱车数百公里专程而来。虽然座谈时间不长,但大家的讨论热烈、坦诚、务实、高效。各位校长对学校发展和创新理念的阐释,不仅解释了以色列高等教育何以成为“创新国度”的人才高地和研发源头,印证了以色列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更表达了各所大学一个共同的强烈期望,那便是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作为座谈会的东道主,希伯来大学校长本萨松代表在座校长对刘延东一行访问表示热烈欢迎。他首先发言,作为以色列的第一所大学,学校坚持把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立校之本,研究人员和校友中有8人获诺贝尔奖,从学校办学经验中体会到,教育和科学的合作能跨越肤色、跨越国界、跨越文化上的差异。刘延东为加强中以人文交流而来,必将推动两国科技创新理念的交融互鉴,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特拉维夫大学校长卡拉夫特强调,早在1995年中以两国建交初期,特拉维夫大学就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的东亚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都是以色列的第一家,经过近20年交流合作,学校现已与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30多所中国大学及地方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将继续与他们在中国的伙伴携手,共同为应对人类和世界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寻求答案、贡献智慧。

    海法大学校长法拉吉前一天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还沉浸在访华成功的喜悦中。他兴奋地说,过去几年他曾3次访华,见证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次他与上海、南京的多所大学深入交流、探讨合作,特别希望创新的精神能在中以教育合作中生根发芽。

    巴伊兰大学校长福斯特则宣布学校即将成立国际学生办公室,把中国视为学校国际发展的战略选择,她热情地邀请更多的中国学生来校学习。

    各位校长的发言,以及他们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的热情给刘延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频频点头并表示,各所学校办学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值得中国高校学习,中方欢迎更多的以色列大学与中国的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中以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

    听到以色列理工大学校长拉维谈起学校已与汕头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广东合作办大学时,她特别嘱咐身旁的教育部长袁贵仁要对双方的合作计划好好研究,对两校的合作给予指导和支持。

    对各位校长提到的学校特色学科和科研成果转化,刘延东十分感兴趣,边听边做笔记。当本古里安大学校长斯韦提到学校建有独特的沙漠研究、网络安全与技术研究、水资源研究等研究机构时,刘延东专门指出要强化中以双方在新兴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委托高燕平大使做进一步调研。

    刘延东说,中以两国人民彼此友好,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处在欧亚大陆两端,都是智慧的民族,都创造了绵延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上个月,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率团访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去年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与他们达成广泛共识,表示要加强两国在农业、能源、环保、教育、医疗、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刘延东强调,中以两国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尤其应该加强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两国高校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则是这两个第一的交合点。她希望两国高校,一是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挖掘人才联合培养潜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发挥智库作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贫富差距、公共安全、重大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在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

    在座校长对刘延东提出的三点希望表示赞同,特别是当刘延东宣布中方将邀请以色列100名大学师生来华参加2014年孔子学院短期交流访问;未来5年,中国将公派500人到以色列留学,并向以方提供1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时,座谈会现场掌声四起。

    座谈会上大家交流的热情让时间显得格外短暂。活动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备受鼓舞。走出会议室,从位于山顶的希伯来大学校园俯瞰阳光中的耶路撒冷,大家登高望远,规划未来,对中以教育交流合作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