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特、做优、创品牌 提级、增速、强示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实践“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和不断探索实践,成功构建了“实时对接,双轮驱动”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实时对接”:实现“教师与师傅、课堂与市场、教学与训练、跟岗与进岗”的对接融合。“双轮驱动”:就是精化“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与合作企业相互配合组织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平台,创新教学手段,拓宽学生学习时空,使学生在校企学习环境间不断地时空转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专业教师“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行业专家“走进来、用的来、沉下来”。专业教师要真正到企业、公司进行实习实践,熟悉企业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工作流程,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与合作企业真正建成一只专业理论先进、“实战”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艺的“师傅”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实用性的特长,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专职和兼职教师时空上的对接互动。

    2.突出校企合作的三个重点。一是合作整合、开发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创新理论教学新模式,拓宽学习空间、时间,注意减轻学习的强度,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二是校企共同推进职业从业资格考证的教学与考核,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三是校企共同打造高水平实训教学平台,形成特色化的实训教学资源,构架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3.实现教学时空上的对接和转换。系统设计和实施“跟岗实训、顶岗实习、进岗工作一体化”的教学运行系统,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学生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穿插进行,一个理论章节学习完成后,立刻组织学生进行与该章节相关的专业实训项目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书本理论和企业实践时间空间实时对接转换。

    两年来,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效,订单班、定向班达到23个;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修订了重点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了项目课程20门;建立了数字化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与行业企业联合研发4个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课程资源库35门,完成了16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中校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立项精品课程2门;利用专业协作组平台,与兄弟院校、企业合作,编写了校本教材22门,公开出版教材14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持续扩大,建成了292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打造了校外顶岗实习的平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三)教学评价模式:构建“32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以“32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全程、全面、全员教育督导的立体架构为目标,探索教学督导新机制、新内容,不断拓展督导资源,创新督导方法,使之成为具有校本特色、科学合理、效果突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章立制。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三位一体”教学督导网络。建立校长负责、教学检查办公室牵头、校内教学督导员、校外教学督导员、班级学生信息员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及各个系部协调配合,行业专家参与的上下联动的教学督导网络。

    2.以人为本。通过建立教学管理规范的长效机制,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立体架构。借助于行业学会与校企合作平台,聘请行业协会、企业、公司的相关专家等第三方力量作为校外督导,使校内外督导形成合力。

    4.督导范围多元化。实现督导范围“三督三结合”,“三督”(督教、督学、督管)涵盖了教学过程和活动的全部内容。督导课堂理论教学与督导实践教学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调研相结合,形成了督导范围的多元化。

    5.督导形式多样化。通过听课与评课内容的拓展,促进教学督导全面化;通过检查与反馈信息平台的建立,丰富教学督导的手段,促进教学督导全程化;通过评价评学,拓宽教学督导渠道,促进教学督导全员化;通过专项督导的专家引领,推进督导工作纵深化。

    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连续三年,在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三项规范评估视导中,均获得首位的好成绩。学生参与教学各环节管理的主动性显著增长,参评率高达100%。从学生评教结果来看,教师授课质量的优秀率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率均在96%以上。

    精细的团队建设:崇德尚技育名师,提级增速

    “创新、质量、特色”是“国示范”建设的主旋律,能否“唱”好这一主旋律的关键点之一是老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为此,学校突出两个重点建设:一是实施“1126”师资团队建设工程,培育名师和骨干;二是教科研“提级增速”激励机制建设,为“国示范”高水平建设提供坚实的教科研保障,提升全体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能力。

    (一)基于校企融合的“1126”教学团队建设

    “1126“师资团队建设工程,即“一个平台、一个核心、双线并进和六个能力”建设。主题内容是:立足校企求双师、“二八规律”建团队,崇德尚技齐推进,六个能力大提升。  

    1.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打造教学团队。坚持校企融合,资源共享,注重带头人及团队骨干培养,鼓励个性化发展,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

    2.坚持“双线并进”。一是师德为首,培养教学团队德育自我提升能力和德育教导能力。二是教学业务能力培育,借助合作企业,团队力量,通过带动、指导、实践、互助等多形式,形成名师带领、师傅指导、青年教师跟进的教学团体。

    3.突出“六大能力提升”。提升团队的专业建设能力,校企共建,精确把握市场脉搏,找准专业定位并制订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课程改革能力,与企业、公司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库、实训项目库、试题库、形成校本教材。提升实训基地建设能力,联合企业专家共同规划建设实训场所,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技能大赛指导能力,通过国家、省、市、校级技能大赛集训和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技能。提升专业岗位实践能力,以团队任务形式,到企业跟岗实训或顶岗实践,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掌握当前技术和生产经营中需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对外服务能力,面向企业提供师资或员工培训、课题研究、技术攻关。 

    “1126“师资团队建设工程实施,带来了突出成效:

    1.建设了10个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科研等工作中大显身手的教学团队,其中,4个重点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培育了一支重要的教学骨干力量,支撑4个重点专业的32名骨干教师脱颖而出,5名省级专业带头人,9名校级专业带头人,2名教师被确定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3.造就了一批校内外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新增教授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名、徐州市优秀专家1名、徐州市拔尖人才2名。

    4.组建了一支专家型、技能型兼职教师队伍,从行业企业聘请36名专家、技能人才为兼职教师。

    (二)教师教科研“提级增速”激励机制建设

    健全反应灵敏的教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推动老师教科研工作“提级增速”,引导教师“立地顶天”,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做教研,焦距企业、焦距前沿做科研。 

    1.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教科研专项工作实施细则,制定《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系部评选办法》、《教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新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二是实行“经费支持额度”的激励性措施,加大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三是建立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约束机制,将教科研工作情况和成果融入到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实现激励与约束项融合。

    2.搭建教科研活动平台。一个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如2013年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以提升课堂质量为核心,开展了“打造优质课堂”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的专题活动,有89位教师展示了优质课堂教学,形成了43项课堂教学实践成果。举行教师示范课、研究课、优质课等专项的比赛活动。抓好教师专项教研成果的项目实践。凡是在专题性教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的项目,都必须在所在任教班级中进行课堂实施和教学实践,通过实施和实践考察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研“提级增速”激励机制建设与实践,既成功地为国示范高建设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教科研保障,又形成一大批优秀教学成果。 

    一是课程建设成果丰硕。两年来,有14位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10位教师获得省级研究课,在江苏省同类职业学校中名列前茅。

    二是教科研工作进一步“贴近课堂、贴近基础、贴近学生”,两年来共有189位教师展示了优质课堂教学,形成了143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完成了28门课程的校本开发和资源库建设。

    三是教师教科研“提级增速”两年来,全校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334篇,完成省、市级教科研课题18个;获得省、市优秀教学成果7个。由此,学校获得了徐州市2013年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