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助农富民的科技引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刘占德在田间指导农户。(资料图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地带建立23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科技直接送到农民身边,构筑了一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引导农民致富的快捷通道。

    ■本报记者 李凌 柯昌万

    5月的陕西眉县,猕猴桃正进入开花结果的旺盛生长期。穿过成片的猕猴桃种植园,雨后的金渠镇田家寨村格外干净整洁,村庄道路全部硬化,家家建有小洋楼。

    “去年村里种植猕猴桃面积达3400多亩,很多农户收入都在20多万元,一半家庭购买了小轿车。”50岁的村支部书记孙乐斌说,“西农的专家是我们村的‘财神’,给我们指明了致富路。为了感谢他们,乡亲们专门把村里一条路命名为‘西农路’。”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地带建立了23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科技直接送到农民身边,构筑了一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引导农民致富的快捷通道。

    科技直接进村入户

    家家户户发家致富

    田家寨村2002年开始种植猕猴桃,但产量不高,每亩平均产量只有千斤左右。2005年,西北农林科大在眉县建立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常年驻站的10多名专家,定期进村入户教村民现代种植技术。

    效果立竿见影。“亩产量提高到6000多斤,果型均匀,价格高,大伙的积极性一下就上去了。”孙乐斌说,“现在家家都种猕猴桃,95%的收入来自猕猴桃。以往还有年轻人外出打工,这几年全回了村。”

    孙乐斌一家从事猕猴桃产业,老伴种猕猴桃,两个儿子一个卖猕猴桃,一个运猕猴桃,自己则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为乡亲们服务。“去年我家种猕猴桃收入13万元,在全村只能排个50多名。”孙乐斌说,村里搞种植排行榜,大伙儿赛技术、晒成果。

    家家户户学技术、忙致富,这样的情景,不独出现在田家寨村,在整个眉县,在西北农林科大设有试验示范站的地方,都生动地发生着。

    白水县林泉镇可仙村村民曹谢虎种植了6亩半苹果,以前是粗放式管理,果树长疯了,产量却不高,每亩收入只有3000元。2005年,西北农林科大设立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7名教授常年驻扎、亲自示范指导苹果种植。在西农教授的指导下,苹果连获丰收,2013年,每亩收入达3万元。曹谢虎还作为科技致富代表去哈佛大学演讲交流,如今,每天到曹谢虎的果园学习取经的村民络绎不绝。在西农白水试验示范站的带领下,当地学习种植技术蔚然成风。

    “西农把试验示范站设在农业产区,设在田间地头,让教授长期扎根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要以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克服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两张皮’的现象,有效解决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满足农业发展对科技的系统需求,努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说。

    创建于80年前、地处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真正处在农村的学校,从创建之初该校就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1999年合并组建时,学校仍然保持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2005年以来,西农以试验示范站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逐渐走出了一条以产学研融合支撑学校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目前,西农已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5个省份22个县区建立试验示范站23个,涉及猕猴桃、苹果、蔬菜、小麦、设施农业等多个领域,300多名科教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200多名学科专家常驻试验示范站。

    依托永久性的试验示范站,学校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民39万人,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2360户,培育的科技示范户人均收入翻了两番;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50项、面积1.325亿亩,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村民们对西农专家可亲可信赖了,说话比咱乡领导、村干部还管用。”孙乐斌说,如今在三秦大地,“西农专家”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学校地方紧密合作

    区域产业全面腾飞

    比起隔壁的周至县,同处秦岭北麓猕猴桃主产区的眉县并不算老牌的猕猴桃种植区。

    2005年,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只有5万亩,而周至已达到15万亩;到2013年,眉县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迅速逼近周至的30万亩,而且品种更好、名气更响。眉县对周至的赶超,源于西北农林科大在眉县设立的试验示范站。10多人的专家团队随叫随到、入户服务,160亩的试验示范站近在咫尺、随到随学,眉县的猕猴桃种植一改之前10余年停滞不前的状态,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眉县农业局党委书记丁挺说:“眉县猕猴桃产值超过21亿元,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西农的试验示范站,成为眉县经济腾飞的科技引擎。”

    眉县专门成立校县合作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依托县农业局、试验示范站推进工作,校地按照“1+2+2”的模式组成科技入户小组,即一名西农专家带着2名县园艺站技术骨干外加2名乡村人才,包村定点、示范培训,指导建设10个示范村,重点培养100名高级乡土人才、1000名技术骨干、1万名熟练果农,以此辐射带动整个眉县猕猴桃产业化发展。

    “试验示范站不仅是科技富民的基地,更是校地合作的重要节点。”西北农林科大副校长李华指出,学校依托试验示范站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新机制,示范站由校市县三方共建,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示范推广经费、配备人员。学校专家被聘为政府公益性服务的科技特派员,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无缝对接,共同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如今,只要有西农建设试验示范站的区县,主导产业产值成倍增长。白水苹果产值由建站前的5.2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0亿元;眉县猕猴桃产值由建站前的5.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0亿元;清涧红枣产值由2005年的4.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5亿元;西乡茶叶产值由1.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6亿元。

    事实上,示范站的功能已不限于科技推广,而是向全产业链延伸。“示范站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首席专家是搞苹果研究的,但其他人员都是多学科团队,涉及上游、下游的产业。”李华说。

    白水的苹果试验示范站,不仅有苹果选育、砧木嫁接、除草施肥的专家,还配备了储藏、保鲜、物流等方面的专家,甚至有农业经济管理专家驻点研究。在示范站的带动下,周边围绕苹果产业聚集成科技园区,有50多家储藏企业和果汁加工企业。西农研究员王雷存说:“示范站成了白水的地标,年轻人结婚都要来这里拍照。”

    试验示范站效果显现、声名远播,找上门合作的地方政府络绎不绝,李华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接待一些取经、合作的地方政府。

    农技推广单列教授

    学校科研活力迸发

    西北农林科大的农技推广专家们个个皮肤黝黑,这是常年在外、风吹日晒雨淋留下的痕迹。李华告诉记者:“这些专家,每年有200多天在田间地头研究、指导。”

    眉县试验示范站的郁俊谊研究员,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农民在一起。正是在田间,他与同事们一起发现并培育了红心、超甜的猕猴桃新品种“红瑞德”;正是在田间,他完成了从副研究员到研究员的晋升。

    在西北农林科大,评教授不一定靠论文。学校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给农技推广人员发补贴,“推广教授”职称评审单列,评教授主要不看论文,而是看对农科推广的贡献,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覆盖面,还有农民得到的实惠。

    这样的农技推广教授、副教授,在西北农林科大已评出10多位,郁俊谊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现在的氛围,走在田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再向学生讲解,解决了知识来源的问题,避免了教学的‘空对空’。”

    事实上,田间的调研和指导,犹如木之本、水之源,让教授们的课堂更加形象,让教授们的科研更扎实。很多学生反映,那些扎根基层的教授们,讲课内容很实在、很丰富,也很生动。

    李华说:“农业科技研究不可能仅仅在办公室、实验室就能完成,必须在地里、在实践中、在产业发展中找到课题方向,课题研究在地里进行,课题成果直接用于农业需求。”

    八百里秦川成为西农教授们得天独厚的实验室。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教授赵政阳,研究苹果20多年,培育出我国早熟苹果品种代表“秦阳”苹果,是一顶一的苹果专家。2005年他受命挂帅白水试验示范站,焕发了科研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在赵政阳的带领下,白水试验示范站围绕现代果园栽培模式,开展品种选育、砧木利用、高效栽培等研究,建站9年,共选育新品种5个、获得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研究论文179篇,荣获陕西科技进步和农技推广成果两个一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