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道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进该校,这里的专家型团队构成了曲靖农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据统计,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高达84.1%,研究生教师为10.2%,具有高级职称的占专任教师32.5%,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5人,3人享受市政府部门特殊津贴。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绍坤成被云南省批准为“省委联系职业教育的专家”;还分别被聘为“云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业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就是这样一批专家型的队伍,为示范校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专家治校”的道路。

    深入挖掘,曲靖农校在示范校建设以前,就已经建设了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2007年学校就向社会公开聘请了一批专家,共有57名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还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的多位教授专家作为学校顾问和培训专家,有的专家还作为PDC活动指导教师。目前,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0.2%,企业和单位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7%。就是这批专家队伍,成为了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校的宝贵财富。 

    “四大工程”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建功

    那么,曲靖农校的示范校建设是依靠什么来支撑呢?学校党委给出的答案是:观念是做大的关键,规模是做活的基础,质量是做强的保证,专业是竞争的核心。作为涉农学校只有全力打造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了“引导性培训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四大工程,为国家示范校建功立业。

    ——“引导性培训工程”助推国家示范校发展。曲靖农校被列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后,就实施了“引导性培训工程”,助推了示范校发展。这个工程,主要依托曲靖市劳动部门展开工作。在市人社部门就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学校与曲靖市商务部门组织全市“生猪屠宰加工”就业培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全部安置到各县(市、区)生猪屠宰场就业。2013年学校又与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合作,在全市开展了“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就业能力培训,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以陆良县绿源康生态养殖产业专业合作社为例,就发展农户达197户;富源县富宏魔芋专业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开展示范带动。陆良县召夸镇冷水沟村朱富平,种植食用菌6万包,年获利近20万元;还有,马街镇湖海村钱乔华制作的菌种,年产值达到了50余万元。用干部群众的话说,科技示范进万家,农村结出富裕果。

    ——“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为示范校建设锦上添花。这一工程也是紧密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组织培训的。两年来,对农村兽医、生猪养殖、种植大户普遍开展了“动物疫病防治员”、“果茶桑园艺工”等专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颁发《曲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结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林果种植户,通过技术培训生产效益成倍增长。他们逢人便说:“一把小小剪刀,掌握的是技能,结出的是硕果,收获的是金钱。”

    在炎方乡麦地村委会,这里有一个生猪养殖大户叫胡中文,他带动乡亲走共同发展之路,由5户发展到18户;胡中文也成了当地远近的名人。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为示范引领平添活力。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对全市农村示范户、种养殖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学校服务三农的工作又向前延伸了一大步。

    例如:葡萄种植大户季金花,原来亩产只有840公斤,通过培训她学到了实用技术,亩产提高到1500公斤,经济效益翻了1.5倍。还有蔬菜种植户陶小建,通过培训引进了先进的病虫害防治、喷灌技术,每年节省资金120万元。据统计,自开展培训以来,每个种养殖户吸纳了10至20名农民到种养殖场工作,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使示范校建设如虎添翼。这个工程是依托云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进行的。自2012年开始,培训创业型农民共240人。“扶上马送一程”是农校服务三农的重要宗旨,今年,学校对225个学员进行跟踪调查,种植养殖大户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农业龙头企业31个,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人员23个。发展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202个,带动了7.2农户、21.6万余人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仅97个种植养殖大户中,年产值10万元至50万元的就有63户。 

    据统计,通过四大培训工程,曲靖农校在农村中架起了一座金桥。麒麟区珠源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672户;会泽县大桥乡获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有227户农民实现捆绑发展;还有麒麟区越州镇汇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值实现了9000万元。这些都是曲靖农校四大培训工程创造的丰功伟绩……

    “三大模式”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导航

    有人不禁要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走涉农教育示范发展之路到底创新一种什么样的模式?长期以来,曲靖农校探索了“校政合作、校乡合作、校企合作”三大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延伸到“校省合作、校市合作、校县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村合作、校户合作”等多种模式,构成了涉农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

    ——“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开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之先河。这个模式是曲靖市组织部门依托农校率先创办的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它的特点是: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不需花一分钱,就能学到相关的致富技能。这一举措,开创了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先河。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以村“两委”干部、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管理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目的是通过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目前,曲靖农校开展的“校政合作”模式,引起了云南省财政部门、云南省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培训范围延伸到了云南省和曲靖市财政、农业、共青团等多个领域。

    以汇风食用菌开发为例,这家在宣威市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之一,是曲靖农校合作的典范之一。仅这一家企业就带动4万多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种植,年产值达1.12亿。还有,富源县满地金食品开发公司,从事辣椒产业经营达到了4000多亩,带动2万多农户发展,年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直击市场、高位嫁接,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化。以培养一线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与省内外知名大中型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曲靖农校“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多年来,学校按照“2+1”、“1+0.5+1+0.5”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校县乡村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订单培养”、“高位嫁接”、“买断学生”的新路子。他们的做法是:学校按照“订单培养”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计划,采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由企业派专家讲授。然后,企校双方形成“企业冠名班”,把新知识、新技术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最后,按照企校合作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平稳就业。

    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学校还与国内50多家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组建办学联合体,形成了中职、高职、成教、网教和岗位培训等多元发展的局面。学校先后与江苏、上海、云南、山东、福建等30多家企业合作,人才就业比例高达98.6%。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近10所高校还纷纷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在麒麟区越州镇我们见证了这样的场面,一个年轻的农校毕业生创建了万头规模养猪场,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现在,已吸纳几十户养殖专业户组成发展共同体。邓绍纲说:“自己的成功算不上成功,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成功。”

    ——“校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植农村、情系农民,把科技致富送到农民的心坎里。“曲靖农校的创新做法,是一座通往百姓的连心桥;是服务三农的播种机;是传播科技的孵化器;是培育人才的领跑者。”这是曲靖市第六纪工委、曲靖市农业部门、曲靖市教育部门对农校作出的评价。 

    为探究竟,我们走进曲靖市偏远的地方寻找答案。来到鲁布革乡,村里有一个不是很大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青铜雕塑,上面挺立着一尊当地称之为“吞神”的雕像,这就是布依族十分崇拜的“守护神”。在广场的对面,挂着一块:“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校乡合作基地”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驻足凝视,临街而立,大门敞开,三三两两的布依族农民,走进这里咨询科技信息。见此情景,我们在想:开门办公、植根农村、面对农民,把科技送到百姓的心坎上,在这个古老的大山深处得到了验证。这就是由曲靖农校派出的“村官”黄凯、吴圆圆、王学双三名大学生,传播科技的地方。

    由学校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派到农村去,这还是一件新鲜事。曲靖农校的这一创新,不仅在云南省绝无仅有,就是在全国也是极其罕见的一种新生事物。据村干部讲,为推广科技致富,三名“村官”自己拿出3万元钱,对当地山上一种叫“石斛”的珍惜植物进行人工培育获得了成功,其经济价值昂贵,市场前景广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