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育需创新方式方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前高校“两课”教育虽然有了极大改进,但总体上与其地位的重要性不甚匹配。

    ■张彪

    “两课”教育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两课”教育虽然有了极大改进,但总体上与其地位的重要性不甚匹配。突出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实际生活,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逃课等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难以真正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创新“两课”教育方式方法:

    一是引经据典。传统的课本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难免枯燥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引“经”据“典”。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把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历史上的经典著作、知名人物的相关故事、趣闻轶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时刻关注社会及网络上的热点人物与话题,对于关注度较高并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版的“经典”人物与事件要充分加以利用,尝试着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鲜活的趣味性内容,提升“两课”的吸引力。

    二是案例启迪。在引“经”据“典”的同时,教师们更应积极寻找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切的典型案例与人物,将它们做为理论知识与大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引入课堂。例如,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身边的先进人物及学校所在地区的道德模范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可以引入同学们实际面对的诸如“就业”“贫富差距”“恋爱”“拜金主义”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给予分析和指导,从而拉近“两课”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两课”对大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

    三是互动交流。传统的“两课”教育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加之多数教师习惯于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确实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我们应努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校园模拟法庭”“专题辩论会”等讨论式、辩论式、参与式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来增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使学生们从课堂的倾听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

    四是实践体验。高校“两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其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单凭课堂上的理论说教难以达到目的。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基地、考察研究社会问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两课”教学跳出狭小的教室,直面广阔的社会天地,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

    五是以上率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的高校“两课”教育,要发挥其作用与效果,教师与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关键。尤其是在教育系统个别反面人物及其事迹被揭露与热议的当下,其对学生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极为恶劣的。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充分发挥领导与教师的正面示范效应,加强对领导及教师的道德要求,“正人先正己”。同时,对于专注工作、关爱学生的领导及教师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他们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树立正标杆,传播正能量,为学生们的健康成才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尚和合     下一篇:校外教育应打“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