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种种现实如何应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方红峰:“选课走班”的确对学校硬件条件提出新的要求,但实践表明,通过学校充分挖掘教学空间资源和提高教学空间利用率,基本可以满足硬件要求。“选课走班”的实施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有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给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内容,无论是选修课程的开发或是必修课程的分层处理,都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二是教学管理,即建立适合教学班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三是学生发展的指导,选课就是选择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学校为学生理性选择提供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郭华:“选课走班”需要一定的条件,但课程类型的丰富、层级的多样划分才是走班的前提,这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是极大的挑战,需要自觉的、长时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除了外在资源上的挑战,还有思想上、制度上的挑战。思想若能解放,资源的盘活及充分利用才可能实现,否则,完全依靠新增资源,是难以持续的。

    何通海:不同条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具备开展“选课走班”教学的可能性,关键是如何基于自身实际来创造条件加以实施。因为“选课走班”固然和硬件、师资有一定的联系,但硬件和师资不是决定因素。当然,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不对“选课走班”的要求与条件进行充分研究,不进行风险评估就仓促上马,简单化地理解“选课走班”,以为让学生跑到不同的教室上课就是“选课走班”,也是贻害无穷的。但借口稳定压倒一切,坐等时机成熟,亦是不作为的消极之举。

    “选课走班”的实施,最需要的是形成一个富有思想、满怀激情、敢于尝试、脚踏实地的改革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能够带领整个团队成员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制定实施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激发每一位成员的创造力。同时,这个团队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开发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要有责任心、善于启发教育,能管理好新组建的教学班。

    与行政班教学相比,“选课走班”确实对软件、硬件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这里的“条件相对一般”是指学校与教师的理念、专业水准(包括课程决策与领导力、课程执行力等)以及学生的选择能力而言,那确实有积极进取、假以时日、等待时机成熟的必要。如果仅仅是就教室等硬件条件而言,则完全可以有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变通,不应成为实施“选课走班”的前提。

    观念转变尤其重要

    观念的真正转变发生在实践过程中,因此,“选课走班”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主持人:“选课走班”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的实践,应该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实施这一变革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解决之道应该在哪里?

    方红峰: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即高中教育普及和大学教育大众化后,高中教育不应该定位在“甄别人才”上,而是要转向“人人成才”,应当从“齐步走”转向“共同而有个性”,应当从“把一个班当一个人教”转向“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观念的真正转变发生在实践过程中,因此,“选课走班”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何通海:从单一的行政班模式下的“补短教育”到选课走班模式下的“扬长教育”,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如下的困难:一是观念的转变,这里涉及学生、家长、教师甚至社会,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等是实施“选课走班”的巨大障碍;二是课程规划与建设,即要拥有足够的、科学的、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三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没有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选课走班”就是毫无意义的“教育折腾”;四是教育质量评价。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与“选课走班”相关的有六个子系统:学习者系统、课程开发系统、学生选课系统、课堂教学系统、走班管理系统、教育评价系统。要保证整体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抓住“教师”、“课程”、“评价”三大关键词,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实现教师观念从“要我改革”变成“我要改革”的转变,这就解决了“选课走班”的最大的问题。二是要重视课程的设计与建构。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只有课程改变,教师才会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因此课程形态实际上决定了学校形态。三是完善管理和评价体系。原先固定单一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模式必须打破,建立指标、主体、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实践中会有许多不同样态

    没有理想的“选课走班”模式,只有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选课走班”

    主持人:从您的角度看,您理想中的“选课走班”应是什么样的?您觉得现在的“选课走班”实践能走多远?要实现理想的“选课走班”,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方红峰:没有理想的“选课走班”模式,只有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选课走班”。学校的情况不同,很难用一个模式来复制,应当存在多种样式,只要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就好。

    郭华:“选课走班”是大趋势,尤其是在高中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背景下。要想走得远,必须在课程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当然,理想的“选课走班”应该说是理论上的“选课走班”,即有一个“选课走班”的理论模型。事实上由于实践因素的制约,具体的“选课走班”会有许多不同的样态。

    何通海:不管是从目前的国际形势还是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选课走班”都是一条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不怀疑它的生命力。要实现理想的“选课走班”,我认为必须充分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选课走班”的形势下,如何建构新的职业尊严和职业生存方式,改变传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程。二是如何想方设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喜欢学习。三是选课走班后的学校如何实现与现行教育体制对接。四是如何获取家长、社会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刘月霞:要实现理想的“选课走班”,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要全方位增强。具体要做如下几方面的改变:一是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和选课指导制度,三是建立与“选课走班”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四是加强课程资源整体利用,五是补充优化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配齐专用教室和有关的图书、仪器设施。

    李晓辉:理想的“选课走班”应是分类分层走班,根据“数理”、“科技”、“人文”等发展方向分类,在不同类别内分层走班,解决学生发展方向、发展顺序、发展速度不同的问题。现在的“选课走班”到底走多远会受新高考方案的影响。实现理想的“选课走班”,受课程、教师、组织管理、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课程、教师、组织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改变。

    要用稳妥的办法推进

    可以在某一年段部分科目或部分班级先实行选课走班,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改进,然后逐步铺开、稳步推进

    主持人:对那些准备进行相关实践的学校,您给出的中肯建议是什么?

    何通海:第一,全面了解,理念先行。了解学生的需求,学校、社区的资源优势,对教师、学生、家长就“选课走班”的改革理念进行宣传引导。第二,系统规划,顶层设计。制订系统的学校课程方案,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做到蓝图先行,有条不紊。第三,教师培训,提升能力。做好师资培训,通过培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课程开发能力。第四,比较研究,建章立制。比较研究班级授课制与选课走班制的差异,完善开发制度、选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实现制度创新。研究中西“走班制”的差异,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第五,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结合学校实际,可以在某一年段部分科目或部分班级先实行“选课走班”,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改进,然后逐步铺开、稳步推进。

    方红峰:“选课走班”需要对学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高的难度系数。建议想进行实践尝试的学校,一是要想清楚这样做的目的,二是要梳理学校开展此项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三是真正统一全体教师的认识,四是系统设计和安排,五是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

    郭华: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一步步实现。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千万不要为了实现走班,把不合格的、不过关的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不合格的课程,就如同不合格的食品一样有害。一些学校甚至可以从“套餐制”开始,先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然后走向相对开放的,在同年级、同学科进行的分层走班,在条件成熟时,走向一个学生一张课表的充分走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