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无锡市名师工作室授牌

    校训:上善若水,尚技修远 校风:立德重技,敬业守法
    教风:身正学高,精研善导 学风:乐学善思,厚德精技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龙背山麓,是一所融高职高技和中职中技于一体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学校2012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两年的示范校建设,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学校践行“对接产业设专业,校企合作办专业,内涵发展强专业”的思路,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职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学校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在宜兴的大地上熠熠生辉。

    创新“四帮一”德育工作新方法,培育“七个一”人才

    学校以“七个一”(一种求真向善的立人品德,一项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门便于交流的外国语,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套职业行为的社交礼仪,一个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为教育基础,树立“品德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能做事”的育人理念,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帮一”德育工作由一名退休教师、一名任课老师、一名优秀学生干部以及“问题学生”家长共同组成一个帮教小组,合力帮扶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这是“四帮一”活动的宗旨。工作中,通过建立问题学生档案、个别交流谈心、定期召开座谈会、举办法制讲座等,帮助部分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尽快摆脱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确立以“四帮一”的形式逐一结对帮助,一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其思想和心理状态,发现问题逐级上报,确保人人参与、预防在先、抓住难点、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

    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和“四帮一”活动受到了来自全国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宜兴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两段四层”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即学生学习过程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四层”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分为四个层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轮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设了“双基双课、双企双校、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创新“两融合、三段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形成“岗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创立“双师双课、双增双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考评体系。

    各专业确定了文化课以素质培养为核心,德育课程注重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课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的对接,并形成了选修课体系——重点为“企业课程”。新修订的“2.5+0.5”和“4.5+0.5”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集中体现了明确的工学交替要求;有来自合作企业的动态课程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了考工考证课程;体现了“德育为先”的四大特色。

    创新“校—校—企—企”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学校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为载体,创新“校—校—企—企”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深化“二层次、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践研究,确立“中职3年+本科4年”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士+技师”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构建“七年一贯制”的课程新体系。目前数控技术应用对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接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对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建筑工程施工对接土木工程专业,都形成了“3+4”的“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打造“实践课堂”课堂模式

    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提出了“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的教学要求,打造“实践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推行“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类课程项目化”,推广“AITUD(爱它得)”五步教学法,并形成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等教学形式,丰富“实践课堂”内涵。两年来,学校共获得省级研究课6门,省级一二等奖3门,无锡市一、二等奖30门次,无锡市信息化大赛获奖9门次。

      创新“三工程、四培养”机制,助推“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校以“师德工程”、“青蓝工程”、“课改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名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培养的“四培”力度,努力打造一支素质精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形成了“纵向递进,横向拓展”的双师团队,为学校内涵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以名师工作室建设来引领专业团队建设,构建了大市—市(县区)—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坚持“名师引领、专业实践、共同提升”,构建具备职教特色的“学习型、科研型、实践型、合作型、开放型”工作室。两年来学校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无锡市、宜兴市学科带头人2名,创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1个,宜兴市名师工作室5个,校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10多名。学校的专利数由申报初期的1个增加到9个。

      确立“七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改革理念,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按照“七位一体”的课程理念,实施专业课程改革,打造精品课程。“七位”:教学环境:构建工学一体化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为核心;教材学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融合;教学资源(库):以丰富学生学习为主;教学评价:过程与目标、自评互评结合;教学管理:多维度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师资培养:师傅带徒弟式,手把手带。“七位一体”:对“七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解决。

    注重协同共享,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各类信息化应用,构筑信息交流、学习与资源共享平台,创建一体化的学校综合管理平台、开放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学习环境,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基础保障,促进全校师生信息化素养全面提升。完成了校园网和网络中心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了所有班级多媒体教室的“班班通”,将资源平台和各级精品课程进行了整合,与三源公司合作建设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以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的教与学的环境。与凤凰创壹软件公司合作,全面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学校信息化系统全面建设,实现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新建的录播室能满足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录像要求,也便于为日常教学添加优质资源并实现共享。一卡通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师生学习、校园生活的数字化管理。建设了全高清的校园监控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校园安保能力。

    学校重视信息化教学,采取自建、共建、共享等方式,总投入350多万元经费,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校参与国家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了23门数字化网络课程资源;在江苏省教育部门牵头下,与凤凰传媒合作,建设了13个专业大类,102门课程资源;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自建了15门精品课程及数字化课程资源,在国家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一个,在省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中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工学交替”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学校在深化“江缆模式”(把学校直接办到企业,创设了“1+1+1”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年文化专业课程学习,一年半工半读,一年顶岗实习)和“江旭模式”(校企共同投资,在企业内建立了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企业专门拨出车间设备,学校投了15台数控车床)的同时,又先后与立霸集团、新远东集团、国电光伏、佳诚科技等7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或冠名办学,或订单式培养,不断创新“工学交替”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