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框架下,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先后在校内建立13个重点实验室、地方政府支持学校重点建设5个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捐赠仪器设备、软件价值达6500万元,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57种,奖学金数额达2300万元;学校在校外建立531个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训基地(研究工作站),从而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内外平台基地每年接受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科研约2400人次,每年接受本科生教学、生产实习(实训)约15000人次。

    “通过积极参加合作学习与研究活动,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于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很多,包括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素质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来自计算机科学学院10级石油软件实验班的学生张元方说,“学校理论教授与企业实战经历所形成的良性互动,让我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迫切性也有了更加生动的体会。我觉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努力,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综合素养。”

    产学研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农学院的刘慧娟同学念念不忘实习的日子,正是在合作单位——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实习期间,她的科研视野大大开阔,所作的“AGP与ge双基因聚合研究”居国内该领域的领先水平。农学院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多名学生被合作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通过合作项目的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得到了不少提升。城市建设学院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仅在2010年就获批4项国家级别和1项校级,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设计竞赛奖32项次,大学生创新论坛奖14项次。

    “实践证明,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参与社会生产或科学研究,扩大了受教育机会和范围,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都大大加强,人才培养变得更加优质高效了。”校长张昌民说。(汪亮亮 荣洲标 杨保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