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打造卓越品牌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师范大学荣获特等奖;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规划教材等等,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捷报频传;
江西师范大学“金牌讲解班”学员在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力挫群雄、喜获佳绩,在三清山等景区实习期间受到用人单位及各级领导高度肯定,学校就业工作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领跑省内高校,很多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
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办学理念,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构建“以学为中心”教学体系,努力践行“系统培养、个性服务”教育思想。学校通过完善学分制改革,推出自主转专业政策,实施“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分类分型人才培养;出台本科教学突出业绩奖励办法,实行本科教学常态监控,制定教师教学“五评”和学院本科教学绩效考核细则,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艺术设计竞赛一等奖、奥运冠军、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冠军等各类拔尖学生、特长学生、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学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让学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人生旅途上不一样的精彩。
坚持教师教育特色 让传统血脉延续
教师教育是学校办学七十多年来一以贯之、不断延续的“血脉”,学校以培养优质教师为己任,以办人民满意的“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为使命,争创“一流本科教育”。
学校以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为契机,把“卓越人才培育计划”引入师范生培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注重塑造师德师魂,试行师范生德育答辩和教学基本技能通关测试制度,为其在教育时空中自由翱翔插上“双翼”。加强与全省中学、县区合作,建立“1+100”教师教育和“1+20”校、县创新实验区两类合作共同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构建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实施师范生全员技能证书制度,来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培养优秀的一线教师。学校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开展了系列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师范生“三层五段七化”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扎扎实实在全国打造出了师范生培养的“师大样本”。
学校在设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时,创造性地提出“知行思”三个要素,即“认知、体验、内化”三个教学实践能力的递进层次,让师范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去写,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师范生培养过程,建立了“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配置了多个实践平台。同时,学校配套开展了“七化”教学策略探索,即组织实施协同化、实施指导团队化、团队指导项目化、实践项目情境化、项目管理工具化、管理过程反思化以及过程评价多元化。
创设“正大学子”计划 让优秀人才拔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江西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思考。学校深入推进“正大学子”计划,积极研制“人人成才”计划,实现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着力解决好本科教学与社会、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梅国平校长在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强调,“培养优秀人才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也是我们的发展之要。”
如果说“卓越教师计划”主要是针对优秀师范生的培养,那么“正大学子”计划就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妙招”,学校一推出“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一些学院就纷纷“接招”,陆续试点开设了高峰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高原计划——“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金牌讲解班”、政法学院的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创新实验班、商学院的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创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大学子)班、音乐学院的音乐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财政金融学院的经济学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地理学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及国际教育学院的“淑女班”。这些实验班的开设,从大言之,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应“钱学森之问”,从小而言,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提高整体办学质量的挑战。
实践证明,像“金牌讲解班”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探索,不仅没有辜负江西省领导提出的“打造江西旅游界的‘黄埔军校’”的勉励,而且还在江西旅游界树起了一面旗帜。
为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学校还认识到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学科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做特优势学科,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蓄发展力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制定同社会对接的专业分类分型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在同一个专业设立多个培养目标,制订并实施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方案。
分类分型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要使人才具备高素质强适应的特质,这就要求学校的改革创新,要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力营造全员育人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因此,如何更好地让学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一步凸显“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思想,加快构建和实施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成了学校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坚持改革攻坚 于细微处承载教改的支点
课时“瘦身”是江西师范大学课堂教学的一项小改革,仅仅是将以前一节课50分钟减少到40分钟,最后竟成了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率关键一招。
课时“瘦身”后,40分钟课堂让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不少,做小动作、发呆、玩手机的时间少了,上课身心倍感轻松,学习热情有所增长,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课时瘦身,质量不减,给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这是该校师生共同的感受。
课时调整后,精致了课程,提高了效率,2013年课程教学“十佳”教师龚岚老师习惯把探讨性问题、思考题放到教务在线的课程讨论区“延伸”课堂,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课堂质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跟进世界潮流,江西师范大学试行学“慕课”,拿学分。
学校最近创设的“正大微课”,如该校首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课程——《赣鄱文化的生态智慧》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注册登录平台进行在线学习, 经在线考试通过后无须学院审核其课程成绩直接记入课程成绩库。
研究生刘一南同学说:“慕课的学习方式更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可以选择名校名师名课,多新鲜啊,一遍不懂就看两遍,反复琢磨,也更容易发散思维,没有压力地接受学习是一种幸福。”
本学期开学之初,学校还通过“教务在线”网站进行了一项重大尝试性改革——开设家长登录窗口,家长在征得子女同意后可以家长身份登录教务在线,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家长刘女士是“家长”窗口受益人之一,她说:“孩子在异地求学,每次打电话也总是报喜不报忧,作为家长根本没法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我很欣慰,也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了。”
在“家长”窗口,家长们除关注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动态、规章制度,并通过它建立与学校教师、其他家长和同学的联系等。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扇“家长”窗口不仅成了家长与孩子交心、帮助孩子成长的精神纽带,而且也成为家校情感互动的桥梁。自增设家长登录窗口以来,学校接到家长的电话明显增多了。
改革需要政策制度支持,特别是长效机制建立。学校提出,2014年是改革发展的攻坚之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最后要看学生是否受益。改革不仅是切身利益的调整,更是灵魂深处的拷问。
学校的改革与调整,学生更加关注。不久前,校长与师生面对面坐到了一起,学校就本科教学工作向师生问需、问计……
学校不断完善“以学为中心”教学体系,成立学习指导中心,安排部分基础课、学位课教师排班辅导答疑,建立学生个性化辅导预约机制。商学院的汤美丽老师在微信上感叹,“在改革发展攻坚之年,学校还真是想出了很多实招,我们积极期待……”
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放权给学院,给学院“松绑”,让学院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充分激活学院抓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切实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将专业评估结果纳入学校本科教学常态监控和学院考核核心指标体系,努力打造“一院一特”、“一院几特”,有力促进了学院教学特色建设。
积极推进教师教学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试行教师自己、领导、同行、学生、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学“五评”制度。教师职称评聘拟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三类,强化教学工作在职称评聘条件中的导向作用,将教师课堂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职称评聘中的重要硬性指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