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大阅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参加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比赛的选手们,心灵手巧、一丝不苟。 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本报记者 张婷

    6月25日早上5点半,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大二学生李硕就起床了。穿好白色的护士服,又整了整衣领,小伙子对着镜子微微一笑,对自己说,今天要用最好的状态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大赛。

    炎炎夏日,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优秀选手集结天津,向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块块“技能金牌”发起冲击。

    作为检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交流的最高平台,每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吸引了国内外职校的顶尖高手。

    引领教学的风向标

    “今年赛项的设置融合了物联网、互联网的最新技术。选手们要利用安卓程序控制嵌入式小车,完成赛道上的无线局域网通讯、二维码扫描等任务,这些内容都是现代信息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与之相对应的岗位也十分缺人。”6月25日上午,在高职组嵌入式应用开发赛项的教师休息室中,记者遇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嵌入式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刘正。

    刘正说,研究大赛是学校每年的重点教学任务之一。仅这一个赛项就有好几位老师参与,赛前要吃透赛项说明,赛中要观摩学生的表现,赛后要进行总结。“研究既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教学。从这几年看,赛项设置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越来越贴近行业企业,对学校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另一间休息室,来自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灵光老师正紧盯着电视画面,里面同步播放着选手们的比赛情况。“物联网技术对于新疆来说有点超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的需求一定会快速增长。去年,我们学校开办了全疆第一个物联网专业,这次参赛就是来学习的,根据赛项要求、获奖选手的操作示范,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大赛赛项的变化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是大赛的目标。今年的比赛内容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赛项有32个,占全部赛项的1/3,目的就是带动一批新专业的开设,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说。

    历练精英的舞台

    下午3点,李硕走出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的赛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相当于足球的世界杯、田径的奥林匹克,职业院校的学生们都想来参加一次。”李硕这样总结自己的参赛感受。

    为了大赛,这个大男孩准备了几个月。静脉输液、头部外伤包扎、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等项目重复练习了上万次。李硕说,从刚开始的小错不断,到现在对这几项技术烂熟于心,备赛让自己对从事护士这个职业更有信心。

    李硕的收获当然还不止这些,据他的指导老师王老师介绍,学校历届参赛学生都会被三甲医院抢走,大赛经历是他们就业时的金字招牌。

    这样的成功范例每年都在招聘会上重复上演。去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起薪高达每月六七千元,最高的超过了一万元。今年,这一数据还有望刷新。

    王萍是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三学生,正在南开医院实习的她,也赶来参赛。“我参赛并不是为了就业和高薪,而是为了能在技术上更进一步、精一步。我实习的医院也特别认可大赛,非常支持我参赛。领导还说让我回去后把比赛规范教给同事。”

    多年来,大赛遴选出的一批批技能精英得到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认可。最初各地只是给予获奖选手高薪职位,7届下来,现在已有不少省份在制度上进行了创新。比如,江苏省规定,中职选手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即可获得保送升学的机会;天津市给出了落户的诱惑,以留住获奖的外地优秀职校学生。相信未来几年,选手们还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校企对话的平台

    晏志民是高职组“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赛项的裁判,这位高级技师来自凌云集团。企业来的裁判,在比赛中最看重的是选手的职业素养。“你不能把飞机发动机看成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要看到这背后的几百条生命。工人一个螺丝拧不紧,就可能带来致命的灾难。我们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有最基本的责任意识。”

    德国奔驰集团技术培训部主任布鲁诺对晏工的观点非常赞同。“职业教育不仅是教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色的员工。他们要对企业有认同感,要有持续工作的热情,这些都是教育的内容。”

    如何能让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布鲁诺认为,一方面,企业要尽早和学校合作,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把自己的需求融入到学校教学;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更加开放,接纳企业的加入。

    中国企业如今也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企业里的工作很忙,一分一秒都在算效益。但我们这次还是抽了几名骨干技师参与大赛工作,毕竟参与职业教育也是为企业的未来培养人才。”晏志民说。

    作为德国职教专家,布鲁诺对大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大赛由企业员工参与设计和担任裁判,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我觉得,开放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让更多的企业承担更加重要的组织角色。”

    事实上,近年来,大赛的组织者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今年,有80%以上的赛项吸引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参与,企业的许多理念通过大赛传递到全国上万所职业院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