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激活力 加快转型促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兰州城市学院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全日制本科大学,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兰州师专和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上世纪40年代创办的培黎石油学校。与全国“专升本”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一样,存在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问题,使得学校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难题。

    不转型就没有出路。招生就业处处长李生英教授说:“学校要加快转型,必须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但如何优化办学资源、调整学科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家莫衷一是,到底转型的切入点在哪里?

    “转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学校及时开展转变思想观念的大讨论,经过短短的8年时间,现在已经转型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文化、城市经济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师资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2014年春,兰州城市学院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周晓萍等8名同学,集体签约到乌鲁木齐铁路部门,她满面笑容地说,她们班已经有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有了“婆家”。以该学院为代表,就业率达到95%,位居全校前列,学校的转型发展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升本”后,学校组织中层干部“走出去”,向转型较早、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学校学习,确定了“突出服务城市功能,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应用技能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师范类院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变,完成了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推进了学校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转型。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甘肃省实施的“3341”项目工程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机遇期,先后成立了“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敦煌创意中心”等研究机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如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参与的“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建设、兰州“丝绸之路经济带钻石节点城市”建设的调研论证,以及省内外多地小城镇规划等工作。敦煌创意中心积极推进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应用开发研究,举办了“全国敦煌艺术产业化协同创新高层论坛”等国际学术论坛,先后承担“敦煌艺术的产业化问题研究”等国家、省级、校级科研项目1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关于建立敦煌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研发基地项目被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板块之中,在全省高校尚属首例。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重点建设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自2010年起,大力实施专业建设“五大工程”,即现有专业保鲜工程、新增专业创建工程、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打造工程、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和专业建设配套工程,目前已建设校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在专业调整中,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等专业;二是突出与甘肃省资源优势相关的信息技术、机电工程、数控加工、汽车维修、材料科学、新能源、油气储运等工科类专业;三是突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专业;四是突出我省紧缺的职教师资、学前教育、本科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建设。学校现设41个本科专业,在“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应用型专业占65.85%,初步实现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转型。

    学校建立了“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完善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方向教育+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在“3+1”课程模式下,将课程结构整合为教育类和非教育类两大课程系列,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综合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组成六大平台,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全校性实践环节、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顶岗(实训)支教、资格证书、学科竞赛、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环节等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实行了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并存、自主选课与必选课程相补充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职业技能证书考取率、科技指导和开展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学校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先后投入410万元设立了旅游管理、城市景观与艺术设计和广播电视编导等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油气储运专业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校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改革”等特色项目,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改革,对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稳步推进课程建设

    逐步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一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统筹与整合,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61门;二是资助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有143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厅级教学成果奖7项;三是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坚持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推广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建立了优质课程网上教学平台,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举办教师教学课件比赛与优秀网络课程评比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现有校级优秀教学课件47个,教师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4项。

    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学校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综合课程”平台,根据学生的需求通过参加顶岗支教、实训实习、获取资格证书、获得专业技能奖励四种方式取得学分;二是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双语”和“辅修”教学,目前学校建有18门双语课程,计划在工科或一些成熟的应用型专业中挑选优秀学生组建“艾黎班”;三是在学生毕业环节采取“2+X”证书制度,即学生需取得两个以上(含两个)应用技能证书方可毕业,使毕业生在应用技能上不低于高职院校,为广泛就业打好基础;四是推行双证融通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学历教育与行业准入资格的一体化,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五是开辟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创新学分制模块。学生在校期间除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应修学分之外,还应取得社会实践及素质拓展6学分后方准予毕业,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

    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实训实习环节。学校出台政策,对实习的组织领导、内容安排、指导与管理、总结与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各类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算工作量,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安排社会实践内容,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

    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术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指导和支持学生参加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考试,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启动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第一批已立项77项。开展届次化的学科技能竞赛,扩大学科技能竞赛覆盖面,构建二级学院、学校、省以上三级学科技能竞赛体系,重点打造“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两个实践教学平台。在学科竞赛中,有千余名学生在英语口语技能、机械制图技能、数学建模、金工技能、教师技能、声乐基本功技能、新闻及专业技能等25类项目竞赛中获奖。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3年来,有153个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资助,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及省级以上单项与集体奖267项。

    改善结构培育骨干

    加快师资队伍转型

    建设合格应用型本科大学,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学校聘请陆大道院士担任兰州城市学院名誉院长,并定期来校做学术报告或指导工作;二是坚持与行业地方产业互动,加大合作办学,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聘请1—2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作为高级顾问或兼职教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三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聘请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从而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兰州、白银、定西、武威、临夏等市(州)签订了支持学校办学及校地合作协议,与大唐移动、中职北方智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兰石集团等52家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签订校校合作办学协议,为学校转型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与德国文化交流中心签署了成立西北首家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协议;与国外及台湾地区1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派出教师60余人次分赴新西兰、俄罗斯、德国等国家或台湾地区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并开展互派留学生项目。近3年,引进和培养教师116人,其中正高职称38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