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站在一根长不足1米、最宽处约10厘米的“小薄板”上,体重95公斤的刘振东有些担心:“这个只有520克的小薄板不会被我压断吧?”

    被刘振东视为“小薄板”的纤巧之体名为“双梁多闭室结构超轻复合材料机翼”,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弛和他的团队,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出的一款无人机或通用飞机机翼。它不但最大负荷量可达1.5吨,同时可降低现行同类型机翼约80%的制造成本。目前已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专利5项。

    在张弛看来,自己和团队成员的每一步创新,都与学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密不可分。

    理念革新:

    不能让旧框框束缚思路

    西工大是全国首批11所“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之一,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和原国防科工部门首批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创新实验中心对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同学们可以凭借个人兴趣,或自己规划课题或由基地指导教师命题,以硕士生和博士生组团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并获得全额经费资助和专家指导。为保证创新项目的质量,督促学生潜心参与,创新实验中心还构建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走到创新的“前台”。

    不管是异想天开还是奇思妙想,都会在这里得到鼓励和支持。

    2010年,西工大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博士研究生王进和团队成员依靠创新实验中心,将白纸上的设计理念,逐步试验成型“信鸽”扑翼无人机。创新实验中心不但为他们提供实验设备和20万元的经费,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长江学者”宋笔锋等在内的多名高水平教师提供的“手把手”的实验指导。2011年,“信鸽”翱翔蓝天,获得北京无人机飞行器大赛创意组一等奖。

    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不能让旧的框框束缚同学们的思路”,要鼓舞创新能力强的同学敢想、敢问、敢做。西工大副校长魏炳波对这样的创新教育理念深有感触。

     平台搭建:

    以竞赛牵引的“四自”创新实践体系

    如果说创新教育理念是“种子”,那么研究生创新实验平台的搭建则为这些“种子”找到了最好的孕育平台。

    依托西工大航空、航天、航海学科较强的优势,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延伸出航空、航海、微小卫星、智能机电系统、现代飞行控制与制导技术、数模基地、智慧校园移动应用技术等12个充满学科特色的主题创新实验基地。这些主题创新实验基地和开放实验平台相结合,为研究生提供集创新实验、课程实验、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实验环境。

    在创新团队的引领下,学校瞄准国内外各类大型科技竞赛,通过竞赛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自由、开放的创新实验环境中实现各人的创新梦想。

    航空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王刚很早就参与了创新实践活动,并逐渐崭露科研光芒。他说,研究生可以根据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导师会在核心基础方面加大难度,对前沿知识重点讲授,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进行合理设计。“这样个性化的‘套餐’相比‘大锅饭’,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富含营养!”

    在导师胡峪的指导下,王刚参与了“风火轮V2.0”滚翼机的设计与制造。该型滚翼机是通过摆线桨提供升力和动力的新型飞行器,其气动效率高于螺旋桨,具备很好的稳定性与操纵性,在未来无人飞行器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3年度国际微小型飞行器大赛上,王刚所在的研究生创新团队获得空中客车公司颁发的特别创新设计奖。

       建章立制:

    落实资助政策,营造浓郁创新氛围

    西工大全力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提供支撑和保障,还体现在政策和资金的落实上。其拥有的创新实验中心基金、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博士论文创新基金和顶尖博士研究生奖励基金“四大基金”,以每年近500万元的投入,鼓励学生进行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奕彤在获得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6000元资助后,成立公司主营弱电系统集成业务。而今,公司从最初的4人逐渐发展到近20人,年盈利35万元。

    2013年初,航空学院博士研究生魏鹏飞因出色的基础研究获得了6万元的博士论文创新基金。依靠基金支持,魏鹏飞进一步改善研究环境,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今年6月初,凭借13篇SCI论文的显著成果,他又获得了5万元顶尖博士研究生奖励基金。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姹紫嫣红的创新之“花”,同样离不开稳定、持续的创新文化氛围。

    西工大每年举行各种竞赛、暑期学校、博士论坛等活动,校院两级研究生也会积极筹办各种学术年会、学术沙龙和班级创新大赛。2010-2013年,全校举行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类学术活动达938场。2009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度,西工大研究生荣获国际奖32人次,国家等级奖励149人次,省部级以上奖励239人次;发表学术论文SCI检索900余篇,受理发明专利98项。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实验、发论文,还要按照国际标准和科技界通用规范进行交流、沟通,才能适应社会需要。”魏炳波说,面向未来,西工大培养出的研究生不能只是国防事业单位的总设计师,还要涌现各种有思路、有战略眼光的社会急需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 王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