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资源 打造特色专业铸就优势学科 形成品牌效应
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凭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研究、宣传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和延安精神为己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与奋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
延安大学的历史始于陕北公学成立之日,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也始于陕北公学成立之时。1937年9月成立的陕北公学,在高级研究班的课程设置中就有“中国革命运动史”。1941年9月,延安大学正式成立后,各学院所使用的教材有《中国现代史讲稿及中国共产党简史》等。1944年5月,由8所院校合并而成的延安大学进入新的正规化阶段,各院系均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研究,开设中国革命史、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论等课程。解放战争时期,学校主要开设了中国共产党简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课程。1949年7月,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并迁入西安办学之前,已经编印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解放区建设》等教材和资料。在战火纷飞中创建、成长的延安大学,每一点发展与进步都呈现出延安精神极其形象、鲜活、生动的原生形态。可见,延安大学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的肥沃土壤,是延安精神重要的弘扬传承者。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延安大学依托革命圣地的地域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坚持把中共党史学科作为前沿学科来建设,在研究方向上逐步确定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研究、延安学与延安精神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在校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先后编写了《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特色专业教材,真正实现了延安精神进学校、进课堂,同时为干部培训开发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延安时期思想建党的成功经验》等室内课程,并依借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这一培训平台,对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来延安的各级各类干部、战士、学生15万余人,进行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与延安精神教育。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坚持,延安大学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研究与教学成就斐然。1997年,《新时期延安精神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中共党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延安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5年开办的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中共党史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8年,中共党史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项目;2010年,中共党史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又立项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二
延安大学在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研究、教学中取得的成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教学规律,将自身特色转化为优势,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的过程。
依托延安资源优势铸就优势学科。延安大学充分利用历史、区域优势,把中共党史学科当作第一学科来建设,以研究宣传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与延安精神为使命,聚集、培养、整合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团队。在这个研究教学团队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12人、硕士17人;有中共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模范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学者等。同时,学校通过自己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了团队学缘结构多元化、高层化,成员分别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建设特色鲜明、资料齐全的资料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延安大学就开始集中收集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与延安精神研究相关的资料;2009年5月,学校在图书馆开设了“中共党史与延安学资料中心”。尤为可贵的是,延安大学还购买了延安时期出版的《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报刊的影印版,并配备具有硕士学位的中共党史专业人才,专职负责这一资料中心的建设。该中心作为全国首个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与延安精神研究的专业资料中心,是省内外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博士访问的重要资料库。
实现特色研究与各类课题申报相结合、相促进。1995年以来,延安大学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机构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共产党延安时代研究》、《延安精神体系论纲》等30余部,在《人民日报》、《中共党史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报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既是各类课题的结果,又为各类课题的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二者形成了良性的相互助推的关系。2005年以来,延安大学紧紧围绕上述五个研究方向,成功申报1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包括延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经验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延安十三年史与延安学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等。
利用革命旧址开发中共党史,是延安精神教育的新途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留下了500多处革命旧址,延安目前已建成革命纪念馆9家、对外开放革命旧址20余处、馆藏革命文物3万多件,中央宣传部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学校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在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现场体验课的基础上,形成了覆盖全校的现场体验教育模式,开发了深受欢迎的凤凰山《白求恩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王家坪《毛泽东送子务农》、杨家岭《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等课程。授课内容与革命旧址及其周边环境充分结合,受众身临其境,使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的精神对受众心灵产生了强烈震撼。
三
2013年7月,由延安大学等8所大学、国家教育部门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获准成立。为了办好这一红色研究基地,延安大学校长崔智林被任命为研究基地主任,全国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受聘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经过一年建设,学校的红色研究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思路与方法。
一是着力于把红色研究基地建设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延安精神研究的高地,建设成革命传统教育宣传的阵地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智库。延安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凝聚学校政法学院、马列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以及国内长期关注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历史和延安精神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领导,以研究、宣传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斗争历史及其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为使命,以深度开发延安红色资源、推进延安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为落脚点。
二是实现全国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联盟。借助红色研究基地这一平台,与研究宣传红楼精神、先驱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兄弟院校横向联合,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研究联盟,推动实质性合作和协同创新,为学习、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革命文化,挖掘中国共产党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学校协同合作的新机制。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深入合作与广泛交流,在红色研究基地内部制度,诸如人事、财务、科研评价、咨询服务等制度建设上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有益于红色研究基地的良性发展,有益于研究联盟的协作,也为延安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谭虎娃 杨伟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