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外交官贵州支教9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朱梦聪

    今年是年逾七旬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退休后赴贵州支教的第9个年头。

    现年72岁的朱敏才老人是贵州黄平人,大学毕业后,在商务部工作37年,其中近16年在国外工作,曾任经济商务参赞。夫人孙丽娜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是北京市小学高级教师、全国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

    2005年,朱敏才夫妇在央视一档节目上看到,由于缺乏教师,一名女教师不得不背着尚未断奶的孩子给学生上课,夫妇俩深受触动,朱敏才想起了年轻时候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带着强烈的思乡之情,朱敏才夫妇没多考虑,收拾行李就奔赴贵州。

    9年来,朱敏才夫妇相继在贵州兴义、花溪、遵义的5所山村小学义务支教过。

    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镇尖山苗寨位于一座高山的半山腰上,尖山苗寨小学只有两间教室,被称为“袖珍小学”。这所简陋的学校是村民们每家背7000斤石头盖起来的。最让老两口惊讶的是,这所小学当时只有一名教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是这所学校的第六个和第七个教师。”朱敏才说。

    贵州山区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反差是巨大的。以前在国外,孙丽娜作为参赞夫人,坐汽车有专职司机,可在这里,她只能靠两条腿从山脚下走到山顶。虽然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但他们夫妇还是面临着不少困难:他们都没干过繁重的体力活,但在苗寨生活,要自己去提水,而他们连在陡峭的山道走路都很困难。

    有一次,孙丽娜提着大半桶水摇摇晃晃一脚踩滑,摔了下去,当时桶被摔破,水也没了,膝盖摔破了,流了不少血。到尖山后,孙丽娜摔了两次,朱敏才摔了3次。山上没有食物,口粮都要背上来,一次朱敏才去顶效街上购买生活用品,从尖山走两三个小时才到,买完物品就走不动了,天黑了才回到学校。“整个人像要走爆炸了似的。”朱敏才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

    每天都上7个小时的课。初到尖山苗寨小学时,教室没有电,窗户上甚至连玻璃都没有。老两口休息的地方和公厕一墙之隔,晚上只能戴着口罩睡觉。

    虽然生活上有很多困难,但他们支教的决心却一直没动摇过,孙丽娜认为她和老伴儿的付出很值得。“我们离开时,原先一句英语都不会的孩子居然能唱好几首英语歌,金钱、名利和这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孙丽娜说。

    朱敏才已经9年没有回过北京了,每年春节都是在小学里过的。因为年事渐高,自己又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孙丽娜两个月左右回一趟北京,除了给自己看病,还要给丈夫拿药。

    “我们不撤退,只要还爬得起来就不会放弃。”2010年3月,两位老人来到急需英语教师的遵义县龙坪镇裕民小学支教,2011年,因为镇里并校,他们又来到龙坪镇中心村中心小学任教,学校请他担任了全校的英语口语教师。而因为右眼失明,左眼弱视,孙丽娜已经不能再给孩子们上课。尽管如此,她还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学校争取支持。

    孙丽娜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最需要的是一个食堂和一间电脑教室,她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或企业能帮助他们。据了解,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在探望二老之后,现场指示贵州省教育厅会同遵义市、遵义县政府共同解决学校的宿舍、食堂、电脑教室等问题,将在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

    夫妇俩告诉记者,几十年做对外经贸工作和在北京教书是国家的需要,现在支教也是国家的需要,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