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带动还须名实相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汪明

    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是扩大优质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各地实践看,目前的“名校带动”大体可分为松散型带动和紧密型带动两种方式。松散型带动包括了创建教育共同体、实施学区化管理,推动集团化办学,同时还包括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形式;紧密型带动包括了以名校分校的名义创建新校,将薄弱学校转为名校分校,将初中学校与小学进行强弱搭配,组成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

    事实上,所有的这些改革方式都蕴含着“名校带动”的深层次寓意,就是要使薄弱学校尽快改变面貌,使新建学校在办学之初具有高起点,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学校共同成长和进步。这些改革方式有差异也有共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严格的边界划分。然而,不管是松散型带动还是紧密型带动,要想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形式融合显然远远不够,必须逐步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融合。

    就松散型带动而言,推动实质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制度保障是核心,重在强化名校的辐射功能。在创建教育共同体,实施学区化管理和推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学校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这也是松散型带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恰恰是这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容易使“名校带动”方式仅仅停留于形式融合的状态。要想真正做到“名实相符”,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

    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需要通过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逐步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搭建起教育共同体、学区和教育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交流平台、学生互通平台,实现学校之间的管理融合、教育教学融合、文化融合、教师融合和学生融合,使名校的辐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完善制度保障方面,教育共同体、学区和教育集团需要明确合作领域和工作程序,逐步实现合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名校带动”走向实质融合提供切实保障,而保障的重点应当立足于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开展教学研究。

    就紧密型带动而言,推动实质融合,名校的努力付出是关键,重在强化名校的主导功能。近年来,各地注重通过“名校带动”方式创建新校,北京市部分城区名校在郊区县和城乡接合部建立了一批新的“城乡一体化学校”,上海市也以这种方式在城乡接合地区和郊区集镇开办了几十所类似的学校。除此之外,以“名校带动”方式整合现有学校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改革方式。北京市继东城区成立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后,海淀区也在这方面开展了改革尝试。海淀区车道沟小学与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海淀区群英小学与206中学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成为北京十一学校分校。这种做法旨在通过“名校带动”方式扩大优质资源,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缓解择校现象创造条件,这是基于现实条件的一种积极尝试。

    单纯从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需求看,通过“名校带动”整合学校资源的改革方式,对于缓解择校的作用,比单纯调整招生划片方式更为明显。从海淀区的情况不难看到这一点,学校资源整合方案一出台,很多家长放弃了原先的择校念头,家长对原来的住宅片区从“避之不及”到“追逐热捧”,房价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名校带动”方式,哪怕只是刚刚实现形式融合,对于改变原有招生格局,提升学校的招生吸引力,都会产生一定效果。

    然而,形式融合毕竟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仅仅停留在形式融合显然远远不够,需要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融合。当前尤其需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推进“名校带动”需要名校有实实在在的付出,包括理念输出、管理输出、教学输出和教师输出,让薄弱学校产生实质性变化,这既是“名校带动”的重点,也是其中的一大难点;二是推进“名校带动”需要量力而行,附加在名校身上的任务不可过重,一所名校带动过多学校,会使名校不堪重负,实施效果也难以保证;三是推进“名校带动”需要精心设计,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采取拉郎配式的资源整合,缺乏充分论证和相应准备,往往会带来后续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总之,不论是松散型带动还是实质型带动,通过“名校带动”扩大优质资源,站位应当更高一些,目标应当更远一些,设计应当更周密一些,不可急于求成。从各地实践看,那种仅仅停留于形式,缺乏实质融合的教育共同体、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难以真正发挥名校的辐射功能,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难有实质效果。同样,那种仅仅靠挂牌,缺乏实质融合的名校分校、强弱组合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只可能获得家长一时的追捧,难以赢得社会持久的信任,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作者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