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引领 走向示范前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条小船静静地停泊在南湖水面上,

    一条小船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党,而它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寓意在小小红船身上的“红船精神”也成了嘉兴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船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90多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红船精神”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正如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大力发展和支持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为嘉兴本土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对于领悟“红船精神”内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创新”意识,在示范校建设征途中走出了一条位居职教改革前列的创新发展之路。

    首创项目工作室,升级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在示范校建设实践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如何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方面,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做了有益而全新的尝试。

    2013年筹建的项目工作室,成了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有业务整体承揽,有企业部门整体入驻,有本地新兴中小企业,有行业前沿企业,通过项目工作室多元的项目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分层和多元培养。项目工作室在原本班级化教学基础上,首创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工作室人才培养,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升级。

    在工作室组建中,学校充分发动青年骨干教师的力量,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教师策划自己认可的项目工作室。“青年教师想法多、有干劲,对新事物吸收快、理解快,学校要把他们的能量激发出来。”校长王雪亘说。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则负责为这些青年才俊的策划方案把好关,对建设机制和细节进行修改打磨。经过1年时间的策划和筹备,2014年初,浙江科技工程学校首批5个系部下属的11个项目工作室正式投入运营。

    项目工作室的创新点就在于独立项目的高效性和工作室这一形式的灵活性。以逐个项目的不断推进为工作内容,即保证了工作室内容的多元和丰富,也保证了学校在考核和监管上的高效。在一个工作室内,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的项目,轮换不同的岗位,参与更多的实操训练,而在考核中除了学校对工作室的整体考察外,工作室负责教师在考核学生时,也可以依据学生在多个不同项目中的不同表现,得出更全面的评估结果,更好地判断学生的能力和专长。而工作室这一形式本身也因其体量和规模上的限制,保证了其运行中的灵活和高效。校方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多元,老师的教学方式可以更灵活,学生在实操和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企业的接触也更密切、更充分。

    目前,学校已经投入运行的工作室中,不乏工业机器人应用和电动汽车电路控制等具备技术和行业前沿性的项目,也不乏集成吊顶淘宝业务等嘉兴本土正在形成聚集效应的行业项目。“不论是技术能力,还是职业素养,我们培养的都是未来的人才,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是我们的培养宗旨。”校长王雪亘说。

    紧紧抓住浙江省、嘉兴市两级政府部门“机器换人”提升产业效能、实现产业调整的战略契机,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与浙江瑞宏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浙江省首个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工作室。正是看到了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应用前景,学校以2013年首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依托,将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工作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升级,与企业合作,参与工业机器人在电控、机械、程设等多方面的升级和改造,建立项目师生学习评价体系,在过程评价与考核工作上实现制度化,力求培养符合市场和企业未来需求的专业人才。

    学校项目工作室的学生成员目前由学生申请和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各工作室依照各自专业特性制定工作和管理制度。学校在教学和管理形式上虽然赋予了工作室负责教师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以企业专业员工的要求为准则却是所有工作室与校方的共识。目前参与工作室的学生虽然人数还不多,但其培养质量和在各自专业中的涟漪效应却已凸显无疑。未来,学校还将陆续推出第二和第三批项目工作室,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更丰富,学生专长更多元。

    区校合作 AB交互,校企合作思维创新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一直是职业教育区分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国家层面到教育体系自身,对于校企合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而在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也使得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不得不变,如何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中突围而出,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开始了“区校合作 AB交互”式的创新尝试。

    所谓“区校合作 AB交互”,就是跳出“一所学校、一家企业”的“圈子”,以“整体融合”使校企合作面向工业园区的同时,发散性地面向园区内的企业。

    “区校合作”即学校与本地工业园区合作,实现学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AB交互”则包括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主兼交互。角色交互,指以学期为单位时间点,以校企为空间转换点,实现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角色转换;岗位交互,指在同一家企业内,依据不同学生的实训情况,适时调整实训方案,制定不同实训个体的轮岗周期,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主兼交互,则是指在园区内不同产业集群对专业人才技能标准需求的背景下,以行业标准为参考,综合考量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主攻与兼修方向,实行学生在工业园区相关专业的企业间交互实训。

    “区校合作 AB交互”的合作模式旨在加强行业指导,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区校合作 AB交互”的合作模式,在过程管理方面,建立了“四级三方”的管理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就业办公室主任为调控员、专业教学部主任为组员的四级管理体系的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组,编织学校、企业、家长三方联管网络,各方签订相关协议,细化管理责任,简化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手段。

    在评价体系上,根据实训的时空转变,遵循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标准科学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结果激励性原则,实现校企、区企、区校“三位一体”的有效评价。

    作为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的省级开发区,嘉兴工业园区着力打造通讯电子、汽配机电、香精香料等多个百亿产业集群,已成为嘉兴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目前已有近500家企业落户在此。

    正是看中了嘉兴工业园区雄厚的产业实力,2011年,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与嘉兴工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开设了第一个区校产教结合班——11机电3班,第一批选择了园区内的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固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石包装(嘉兴)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由园区管委会、园区大桥成校和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一起根据园区内企业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技能特点共同制定管理规范,相关课程也是根据企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及相关工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

    目前,“区校合作 AB交互”的校企合作新尝试已经在政府主导力、企业参与动力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显现出了优势。

    拜师学艺新增内涵,师资建设拓宽途径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学校热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一些示范校均侧重于学生拜师学艺,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则在学生拜师学艺的基础上,首创教师拜师学艺。以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力,同时鼓励文化课教师等其他教职工参与到现代学徒制活动中来。在原有的师徒制上,学校鼓励双向、灵活的“师徒”关系,师傅可以选徒弟,徒弟也可以选师傅,双方不拘泥于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师傅。

    学校通过更多的途径,提供更多在本行业、本专业的领军人才、首席技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供本校老师参考。为了使“师徒”关系更紧密实在,除了在资金上给予补助,学校还以制度的形式,将师傅进学校、徒弟下企业的具体时间、方式、内容进行规范,保证有质有量的师徒关系。

    对于作为徒弟的教师,学校则以3年为培养周期,规定教师不少于2个月下企业向师傅学习的时间,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任教专业课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参与企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创新和科研升级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