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要有大情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今天的教育,多的是随波逐流,是娱乐俏皮,是精明算计,缺的正是一份庄重肃穆的心态、一种不肯阿世取容的风骨、一点“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精神。

    ■赖配根

    伟人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促进人健康成长的教育事业,也同样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没有一点纯粹的精神,学校教育就容易走样乃至迷失。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的一所中学组织全体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补课时,重点班的教室里装有空调,而普通班却没有。普通班的学生很气愤:大家交的学费一样多,为何受到不公平待遇,难道成绩稍微差点就该受到歧视?

    也许大家对这样的新闻已经麻木了。在我们的周围,不是一直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许多优待乃至特权,而把考试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打入冷宫吗?生源大战,好的高中、初中抢的是“好学生”,抢到“好学生”之后,又好中选优,分重点班、普通班,或者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于重点班或以其他名义办的重点班,集中最优秀的师资,提供最优越的条件。

    这就是一种势利。不同的学生,的确应该给予有差异的、适合的教育。对于表现卓越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打破常规满足其学习需求,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教育不是为某一群人点燃梦想,而是要给所有学生带去希望。对于校长、教师来说,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都是同等重要的。学校可以提供合适的教育,但绝不能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特权的种子。苏霍姆林斯基说,特权思想是危险的,是毒害学生心灵的毒药。

    可惜,势利与特权,常常弥漫在一些校园里。前段时间厦门大学食堂“为校长搞特权”的舆论风波,真相到如今也不太分明。据媒体报道:有个别受访的厦大教职工表示,学校餐厅确存在“校长来了特别加菜”的情况,“但这不是校长本人的问题,而是餐厅希望讨好领导”。“讨好领导”是一些人的思维惯性,说到底就是特权思想在作怪。但如果你也想要有特权,他也想要搞特殊,社会的公正又何在呢?

    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如果学校教育传递的是公正,是平等,是做人的良知,那么我们明天的幸福就有基本的保障。令人忧虑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钱袋子的鼓起,以培养高人一等的社会掘金者为主要目标的“贵族学校”纷纷涌现,一些公办学校也以锻造新时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为荣。笔者曾经采访一位美国华裔学者,他对我们的教育制造各种各样“贵族”的冲动不以为然。他说,以他的观察,恰恰相反,美国的私立学校不是要培养“贵族”,而是培养学生平等待人的心态。我们文化里有对公平的强烈渴望,但缺乏平等的精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传统士大夫是瞧不起“白丁”的。没有平等的精神,我们就不可能珍视每一个人的人格、生命,学生在某些教育者眼里就有价值的不同、高下的分别。势利的教育就这么产生了。

    清除教育中的势利、校园里的市侩氛围,需要回归教育的理想。7月12日,在第二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特意引用黑格尔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那是没有未来的”。他呼吁教育改革必须面向未来,超越一切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样的人文情怀和理想色彩,在教育行政官员中是少见的。也许有人质疑其过于浪漫。但笔者认为,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多的是冷静的技术操作,缺乏的正是大情怀、大理想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气概。因为丧失了理想的情怀和价值的追求,一些学校日益庸俗,甚至道德堕落、精神溃败,有的县一中变成政府的隐形“金库”,有的一流大学办高学费培训班疯狂吸金,有的大学教授成为学生眼中需要小心防范的“人兽”。“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学校教育如果没有一点形而上的追求,如果没有一份道德精神的坚守,那么我们该如何期望年轻一代有高远的情怀呢?

    教育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应邀到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开宗明义就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痛批当世学者“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呼吁年轻学生要“专志乎义而日勉焉”,以期为国为民“而不为身计”。听讲者有深受感动而“流涕”的,事后朱熹还把其讲义刻于书院,激励后学。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多的是随波逐流,是娱乐俏皮,是精明算计,缺的正是一份庄重肃穆的心态、一种不肯阿世取容的风骨、一点“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精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