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师资之困
■孙秀玲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师资能力有限,教师正成为制约通识教育深入开展的一大瓶颈。
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制约因素表现在三个方面:
教师缺乏开展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任何教育变革只有在得到教师观念上的认可及情绪上的接纳后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加以实施。但在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首先,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意愿比较低。就目前的评价体系而言,从事自己专业领域以外的通识教育工作,不仅会占用教师本可用于研究专业课题、发表专业论文的时间,而且对其职务晋升来讲也几乎毫无意义。其次,教师在通识教育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可能与当前以研究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密切相关。
教师缺少进行通识教育的能力。所谓通识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融通而非通常所谓的普通。对教师而言,它意味着知识结构的丰满性与贯通性,但从目前许多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知识储备相对单一。通识教育不仅旨在向学生传授多种学科的知识,更强调使学生学会多学科、多视角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解法仍占据绝对优势。
稳定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很多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临时从各个院系中抽调而来的,而各院系出于利益的权衡,往往将学识渊博的教学能手用于本院的专业教学,至于通识教育,则随意派些老师,尤其是派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去任课。
造成教师不愿意、不善于教,以及通识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且不稳定的原因,既有学校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
综上所述,以研究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使得通识教育教学得不到足够重视,专业化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师本身成了制约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走出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师资困境,需要寻求解决之道。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为通识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要改革目前在师资选聘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的导向,尤其是对于通识教育的师资遴选,要坚持聘任制,鼓励那些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的学术视野的资深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同时,积极培养通识教育师资的后备力量。建立并不断健全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建立并完善通识教育教学相关激励制度,激发通识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其教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是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引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知识的裂变与整合要求教师必须放眼世界,努力吸取、借鉴已有的先进成果,并将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方法纳入自身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由多元化知识所构成的开放的、有机的知识谱系,以适应培养通识人才的需要。教师要改变以讲解法为主的僵化局面,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鼓励和培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批判意识。教师要不断重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对话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使自身成为通识教育的真正助推力。
三是寻求广泛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高校可以通过契约、协作等形式,建立并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势互补。一方面,加强校际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广泛聘请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兼任教师。
此外,高校要注意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并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师作为团队带头人,通过传帮带,逐步组建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切实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