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减负:从“政策层面”走向“有效学习”
基于任务学习思想,我们构建了“学习与作业相融合”的操作体系,引导教师以作业(任务)来组织教学进程。
高明的老师,往往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学习活动,以核心知识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学习设计”指的是由预学任务、随堂任务、课后任务等组成学习活动的基本框架,以及教师的运用策略。
“学习设计”的提法较以往的“教学设计”的进步在于,强调从“备教”转向“备学”,要求老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活动,把“上课”的“教”视为“学习设计”的运用。采用“学习设计”的提法,可以突破45分钟课堂的思维,将课前预习的设计、课堂学习讨论的设计、课后巩固延伸的设计甚至单元学习设计都包括其中。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完整的学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中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组织学习”。教师要基于学情,引导大部分同学循着学习活动的框架,水到渠成地达成学习目标。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地“水到渠成”,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作业的实践智慧,巧妙铺设思维“台阶”,启发学生实现学习。
作业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结合,其意义是从学习机制的角度阐释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基于任务的学习设计及其运用”正在实践中进一步成熟,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再是幻想。(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研究者说】
更重要的是视野与方法
回顾这14年研究探索的轨迹,我们的收获除了具体的经验和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研究视野与方法论的一步步前进。
我们从具体的、零碎的作业设计与改进的案例研究开始,让教师在这种“接地气”的研究中思考并行动起来。在这些作业案例的积累中,我们发现比“形式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功能匹配”,让学生做目的性明确、能针对性解决问题的作业,是作业是否有效的关键。作业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设计与运用必然是“孪生”的。“作业运用研究”打开作业改革探索的“新窗口”,作业由静态的名词,渐变为栩栩如生的教学行为。这就使得作业不再默认为“课后作业”,并以“有意义的学习任务”的形式进入到课堂,融合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加强对作业功能与技术的研究,是在技术层面实现持续意义减负的重要途径。不过,作业改革的深层意义不只是减轻学业负担,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有效学习将是作业改革的重要战场。
在实践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推进作业改革,迫切需要广大教师从功能的视角理解作业,提高作业设计与运用的能力。于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以仙居县、吴兴区等为基地,开展以改进作业为主题,旨在让教师提高和掌握作业技术的研修活动,具体以“作业设计、作业选择与配置、作业布置与指导、作业批改讲评、作业的分类、作业的功能、作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唤醒广大教师掌握作业技术,参与改革实践,推动区域性的教学改革。
案例1
预学任务:触及核心学习内容
课题一: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及实验求证
(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前先花十分钟,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1:请你试着用手蘸水在桌上写字,并跟同桌比一比,看谁干得快。桌上的水干了,我们在小学科学课中知道,这种现象叫(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生活中还有大量此类现象,请举出3个。
思考2:晾衣服时,哪些方法可使湿衣服尽快变干?(请尽可能多地写出)
思考3:从各种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中,请猜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4:若要在课堂上验证你的猜测,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控制常量与变量?
课题二:浮力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请同学们准备一盆水,然后尝试着将一只皮球按入水中。
思考1:请说说将皮球按入水中时,手上有什么感觉?
思考2:请比较皮球刚按入水时,与皮球整体浸入水中时,手上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思考3:请猜测影响浮力大小的可能因素。
[案例分析]
这两例预学任务都不是关于知识点的、面面俱到的练习,而是简明的、触及核心学习内容的思考性任务。它们很好地体现了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遵循“联系生活、归因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意在促进将方法变成习惯。引导预习的作业通常应有完成作业的情境说明,让“同学们在阅读教材前思考问题”是有效预习的一个条件;要求学生“只花10分钟”思考,是因为先学的目的未必是完成学习目标,只需学生完成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部分即可。
案例2
积累性作业:体现学科特色
尊重课程性质,体现学科学习特点是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不同学科的作业,其设计、运用及管理都应该各不相同。现实中,不少学校的作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譬如,有的学校要求作业“日日清”、“周周清”,这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还比较适合,而对于语文学科就有些困难。如果语文也像数学学科那样,只盯《同步练习》,语文课程会越学越死。
不同课程所对应的学习方法应该有区别。这是课程性质决定的。数学学科属于典型的“链条式”学习模式,学习进展环环相接,中间的“缺链”就会影响后继学习。所以,“日日清”、“周周清”的策略符合其学科特点,重视《同步练习》也是合理的。但是语文学科却是典型的“螺旋式”学习模式,语文的学习进步不会“立竿见影”,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重视一些旨在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积累性作业的坚持。
譬如,要求学生注重日常积累,重视在具体语境中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在生活中感悟和习得语文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开展“海量阅读”,从教师推荐阅读到学生主动寻阅,从文本阅读到多媒体阅读,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开展“主动写作”,充分认识“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作”,通过周记、随笔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意愿,养成将非正式表达述写下来的习惯;在日常语文课堂学习中,腾出一定的时间开展阅读、写作的交流,在表现性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积累性学习。
案例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作业新体系
我们从作业功能、学习机制等8个方面分析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以“同心圆”来展开丰富多样的作业改革的实践思路。
以应用为线索,把作业活动与研究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在注重传统作业知识巩固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在作业取材上,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倡导打破学科界限,努力接近学生知识应用的实际;鼓励打破传统作业的即时性,强调中长周期作业和专题学习作业,使学习活动更具连续性;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关注独立作业与合作作业;强调作业不仅仅是巩固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映,应将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体现在作业过程之中;揭示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业的联系。“同心圆”的核心正是理想的高境界作业,也是作业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契合之处。
(以上案例均由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教研室韩月红提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