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与学生成长更好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在认真写作业 禹治科 摄

    如何让学生少一些机械、被动地写作业,多一些主动、有效的学习?目前各地学校在作业减负方面的新探索,背后有着更深的意义——

    案例1

以“零”作业为突破重建课堂

    ■李志欣

    多数人认为,课外作业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礼物。在家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环境。但是我却发现,课外作业并没有我们向往的美好,它其实已经演化成最让孩子恐惧的负担。特别是当过多的作业汇成了“题海”,使之成为了应付考试的常规“战术”的时候,教育就成了一种单纯的训练,成了一种纯工具性的机械的练习。

    以“零”作业破解“题海战术”

    为什么会产生“题海战术”呢?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其一是这种“战术”对当前“大规模时空限制下的纸笔考试”的有效性;其二是我们常常不愿提及但事实上又真实存在的教师之间的残酷博弈。

    校内教师之间的博弈可分为两类:一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博弈;二是同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博弈。但不管哪一种博弈,一个教师要想取得所谓的“教学成绩”,必须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科上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各学科教学时数一定时,教师必然要想办法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想更多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布置作业,布置比其他老师更多的作业。当各科教师都想布置更多的作业以“占用”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的这门学科时,教学中的“囚徒困境”就产生了。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前我在学校尝试过这样的做法:控制课外作业的总量,由学校教导处的教师负责进行审核把关。同时也明确,当天没有上课的科目不能安排课外书面作业,对允许布置的科目甚至规定了题型。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负责老师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记账员的工作,没有时间研究教改,加强学习。即使这项工作做好了,一些隐性的作业也很难控制。比如有的老师会对学生这样说:“这道题可以不做,但下节课我要讲”。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就不敢完不成了。学校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但我可以布置背诵作业。甚至有的老师不允许学生告诉检查人员布置了作业,当检查者问卷调查或询问学生时,学生便隐藏了事实真相。为了应对学校的减负政策,老师们能想出很多对付策略。

    基于以上现象与事实,我校于2007年提出并实施了“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探索,“零”作业教学改革不仅取得了突出成效和成果,而且成为农村学校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成为“减负增效”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推行“零作业”有特殊保障

    作业布置“三不准”:一是一律不准布置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放成套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二是“两监督”,即学生监督老师,学校督查组监督老师:老师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课外书面作业,属于违纪,学生可以不做,可以向校长写投诉信;学校督查组随时随地检查,一旦发现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书面作业,立即通报批评。三是“一必须”,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必须实现当堂评价。

    科学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形成“三纲要一综合”式课程架构。学校推行“零”作业教学改革,通过为师生减负,切断了传统的教学路径,迫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开始思考没有课外作业后的课堂是什么样子,该怎样备课;学生开始思考在没有了硬性任务之后可以做什么,该如何主动学习。

    《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帮助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我校,上午第四节是雷打不动的自习课时间。自习课上,在每个学生的面前,都有一份《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它是任课教师根据课时数,将教学单元预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制成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在课前的自习课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发现疑难问题,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具体学习目标进行分解与阐述,对学习重难点进行分析与把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

    《课堂学习指导纲要》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流程的科学再造。《课堂学习指导纲要》有五个环节: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和反馈评价。课堂学习目标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新生成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教师要求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班级内形成小组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对话,以交流“先学”成果,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诉求。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就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展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到黑板前讲解、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等展示出来。教师在学生展示时倾听、记录,准备点评。课前师生有了积极的准备,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变成了教师评价、引导的场所。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开始,而是学生学习的提升和深化,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最重要的是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能够张弛有度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

    《双休日(节假日)生活指导纲要》则旨在重新衔接学生课内外生活。学校鼓励教师挖掘相关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设计了《双休日(节假日)生活指导纲要》,它有效地改变学生课外生活方式。

    综合建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走教育改革课程化道路。我校的课程主要包括科技探究类、人文社会类、艺体综合类、活动体验类、综合实践类等几大项。学校还有传统的“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四大节日课程。学校依据育人目标“做有担当的现代人”,开发了大型德育系列主题课程“担当教育”。学校提出“探寻传统文化、引领一方文明”的教育观,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寻访民间艺人,请他们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课堂。学校每年一届的“社团文化节”,集中展示学生社团的活动成果。

    跳出“家庭作业的假象”这一惯性思维

    “零”作业教学改革,试图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课外作业相对于学生的其他各种学习活动,是一种假象还是一种真相,我们应该如何还孩子一种学习的真相?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菲·科恩在其论著《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中指出了课外家庭作业存在的假象,“看似存在即合理的作业背后,有着很多荒谬的逻辑。人们总是假设作业可能带来较高的学习成绩以及其他诸如自律和责任等美德;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方针;家庭作业有助于改善学习技巧、做好时间管理;家庭作业是保持学生乃至学校竞争力的基础”,等等。

    但是笔者认为,课外作业的这一些假象后面,其实隐藏着学生学习的所有真相。但是,这些属于真相的一切有效的思想与行动,一切与之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却都无法跳出“家庭作业的假象”这一惯性思维方式的藩篱,仍然按照以前的传统思维方式来解决老问题,这也是减负问题越喊越严重、越减负担越重的原因。

    当前,几乎所有的学校给学生一些功课回家做还是不变的规则,没有家庭作业则是例外。在这种思维下,布置作业是合理的逻辑,否则,就是错误的逻辑。我们的“零作业”改革的基本路径,其实就是把“零作业”作为学校的内定政策,这势必导致改革开始阶段不得不来做一个减法。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似乎找到了这项改革的本质与真相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让教育重新从原点出发,革除过去违背教育规律的无效劳动,开始做一个加法,去寻找符合教育规律的路径。(作者为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实验学校校长)

    案例2

 “进阶课程”:指导学生过有意义的暑假

    ■赵桂霞

    7月4日,初二暑假“进阶课程”在潍坊广文中学体育馆隆重举行。

    回看成长,心飞起来了

    “进阶课程”是基于提升暑假生活质量而开发的。长期以来,学生的暑假生活大都处于无序状态,虽说各科老师都布置了作业,但学生把作业当成任务,常常在开学前突击完成。这不仅失去了作业的价值,更因为被动作业而无法助力学生成长。

    进阶,意指“从一个台阶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进阶课程”的目标是“给每个孩子装上一台发动机,激发内生动力,让孩子过一个高质量的暑假”。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实施的第一个课程板块为“回看成长”,即总结分享过去一个学年的成长,看到发展,树立自信;分享成长经验,反思遗憾不足;为新学年再发展做好准备。

    把学生在一个学年里参与的活动、经历的故事整理为《快乐成长》视频,是学生处开发课程的重要任务。初二的学生看到LED屏幕上播放着他们两年来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非常感动。课堂上的展示质疑、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一幕幕纪实场景,将家长和孩子们的思绪拉入了美好的回忆中。

    “接过班牌”,心有了力量

    “进阶课程”的第二个课程板块就是“种植梦想,担当责任”。

    隆重举行“班牌交接与传递”仪式,让“进阶”形象化、仪式化,使之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成为学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