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就近入学成果还需再巩固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长远目标,目前各地的均衡成果尚需极力巩固,做法还需要继续深入。
■储朝晖
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推高“择校热”,引发各地近年来将破解入学难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地尤其是各大城市采取的措施很多,也很有针对性,如近昌一些媒体报道总结的,今年北京市教委采取了做大并分好“蛋糕”的举措,一方面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缩小优质校服务半径。具体来说,初中小学相互搭配建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蹿红”;取消共建生,堵住了条子生的“后门”,基本实现就近入学;在学区内将一所优质校与一所薄弱校深度联盟,建优质资源带等多种“组合拳”让一般人模糊了差别和选择的目标,使“择校热”降温。
我们必须大力肯定各地为破解择校难题作出的积极努力,各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眼下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若就此认为破解入学难题已尘埃落定、大功告成,则为时尚早。因为一项措施是否真的有效还需要时间检验。
未来,可能出现的变数还有不少。
一则,每一次新的调整措施实施后,公众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今年各地调整措施出台之后,公众对其效果的认识、判断和辨别尚不够清晰,于是对自己孩子如何选择学校还处在无所适从阶段,多数人就会选择随大流。经过两年、三年之后,如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辨别得更明晰,并寻求到新的择校路径。比如北京今年出台了“史上最严”的择校禁令,而任何一道令的效用都有时间性,今年的令到明年是否还有效?人们心里尚存疑。如果今后每年发令,是否还有今年这样的效果?如果效果衰减,或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策,今年入学政策的效果就不可能持续下去。
二则,对联盟校统一管理、统排课表、共享师资、统一评价、教师统一编排,淡化学校边界,构造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大通道——这样的做法是否能较好地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否能将学校内部的工作切实依据以人为本原则做精细?师生之间的责任链是否密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身关键要关注差异,不是简单的“统一”就能解决问题。
三则,一些家长已经关注到名校大规模新建分校及合并普通校,那么,分校过多是否会冲淡原有名校这杯“浓茶”?如果学校仅是挂了优质校分校的牌子或是新建校教育资源跟不上,那就对教育均衡发展起不到作用。而家长一旦看明白其中的端倪,依然会挤破头抢优质校,择校问题就会卷土重来。从逻辑上说,简单比照名校,将名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搬到普通校,未必能把原来的普通校办成各方面水平与名校一样的分校。
此外,更需要关注的是,较长时期以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强调的是县域均衡,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数以千万计的大量流动生源使得仅仅强调县域均衡的观念和措施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在省市级或全国范围内建立保障个人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从全国范围来看,义务教育不均衡已由过去主要表现在硬件上,转变为软件的差距,其中最突出表现为师资差距。不少地方为实现教育均衡建起了不少“漂亮”的薄弱学校,但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解决这类典型问题就必须进一步缩小优质校和普通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师、校长资源在不同水平学校间正向流动。
从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特征分析,城乡和不同城市间的差距已经形成严重的教育生态问题。“乡村空,城里挤,一级一级向上比。”不从宏观层面解决整体的生态问题,学校层面、区县层面的措施效能就会大大降低。而当一些城市学校还在面向全国招聘特级教师,还在挖乡村教育的墙角时,良性的教育生态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就当前来看,如果现有的义务教育均衡措施被实践证明不具有持续性,会造成社会公众更大的失望。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长远目标,目前各地的均衡成果尚需极力巩固,做法还需要继续深入。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