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殴精神病人致死是谁的“罪”
在这些“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很多严重不良行为,一旦缺乏及时必要的规避和矫正,犯罪行为就会成为“问题”少年轻松逾越的鸿沟。
■杨启锋
7月30日凌晨,有精神障碍的52岁的李艮库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上闲逛,被多名未成年人围殴致死。参与打人的共7人,其中最大的嫌疑人年仅16周岁,最小的3人尚未满14周岁。(8月19日《京华时报》)
此次事件中,几个未成年人行为和手段的恶劣、残忍程度让人触目惊心。因为被精神病人的异常举动吓到,便群殴致其死亡,他们对人生命的无视、对法律的漠视到了何等肆虐的地步。
但是,回过头来看,他们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问题不仅仅出在他们本身的犯罪行为上,这更与家庭、社会、学校对其教育的不足和缺位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这些“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的严重不良行为,一旦缺乏及时必要的规避和矫正,犯罪行为就会成为“问题”少年轻松逾越的鸿沟。未雨绸缪、及时介入对于他们走向罪恶的深渊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围殴精神病人致死”虽是个案,但整个事件的发生,也给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深入反思和警醒。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在一些结构失衡的家庭中,一些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缺少安全感和满足感,往往会滋生反社会的极端倾向;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感情危机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得孩子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偏颇和扭曲。时下,中国很多的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他们对孩子监管责任的“空位”、老人对孩子隔代教育的放任溺爱,让孩子的成长“肆无忌惮”,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以及心理异常。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不可缺席孩子的成长,应切实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责任,时时为孩子筑牢走出家门的“第一防线”。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不严,校之惰”,学校育人的乏力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潜在的重要因素。涉案学生经常在学校和校外打架斗殴,校方在管理上难辞其咎。而很多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教书和育人的脱节使得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极为薄弱,让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学校教育要本着以德为先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中华美德、社会伦理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德料”。
社会是学生人生的“修炼场”。目前,由于整个社会教育缺乏对未成年人的呵护和关爱,一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层出不穷,充斥着孩子们的眼球,导致部分学生对法律、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淡薄。有些媒介为吸引公众眼球,无视社会责任和行业规范,肆意传播暴力,很多耸人听闻的爆料滋生了青少年的暴戾、贪图享乐等歪风邪气。像此案发生地的网吧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经营者唯利是图,为学生伪造身份上网,使得孩子们沉迷网络,甚至在现实中寻求虚拟世界中的惊险刺激。可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及时清除社会“毒瘤”,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已刻不容缓。
短短一个月时间,蔚县的两个乡镇连发两起未成年人围殴他人致死案,其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的因素,更多地暴露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心协力,构筑起全面育人的“大接力”,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衔接顺畅、高效运转的大“家庭”格局。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引以为戒,共同筑牢孩子们成长的健康防线。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