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最近发展区”提速校本发展
????CFP供图
应当承认,目前的中小学,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还相当不均衡,倘若学一些表面东西,追求物质条件,只能使大多数学校陷入越来越困惑的境地。相反,如果意识到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都是一致的,用“计算器”进行的探索改革,通过“算盘”照样可以实现,而且还更接地气,那么,原有的弱势就有可能转变为优势。
■程方平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其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并在此范围内着重用力,就能加速儿童发展。
其实,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应的“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学校,只要能够认清当下的发展阶段,并能预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每一所学校都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辉煌。但是,在现实状态下,不少学校在此方面还是缺少信心和思路。有些学校只是在一味地追慕名校的发展模式,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造成数量巨大的普通学校迷失自我、陷入困境,也使得中小学质量难以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与困惑,本文想就中小学校长普遍关注的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学名校什么
中国名校的出现和成势,是特定时期用特殊方式扶持的结果。待到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公立教育体系中,这类学校的存在开始受到质疑。比如,在现行体制框架内,名校可以优先选学生、选老教师,得到超常的设备、经费、待遇和政策方面的优惠,令多数普通学校望尘莫及。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在这些所谓的重点学校中,有一些办学经验是有借鉴和探索价值的。比如,用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实行学分制、较早地尝试编写校本教材、推进教师流动、探索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作为普通中小学校,可以向所有有作为的学校学习,关键是选择学习什么。很明显,名校的特殊身份、特殊待遇,不仅不能学,而且学不来,但他们因校制宜的改革思路和师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应当承认,目前的中小学,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还相当不均衡,倘若学一些表面东西,追求物质条件,只能使大多数学校陷入越来越困惑的境地。相反,如果意识到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都是一致的,用“计算器”进行的探索改革,通过“算盘”照样可以实现,而且还更接地气,那么,原有的弱势就有可能转变为优势。
所以,名校不是不可学,关键要看从哪里学、学什么。
普通学校如何作为
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发展机遇和空间不是没有,但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诊断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努力发现存在于广大师生中的巨大发展潜力,找到学校自立自强的“最近发展区”。
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泰国召开了校本管理国际会议,其核心被普遍认同的思想是,学校千差万别、生存环境各异,因此,必须立足学校本身,制订适合本校的发展思路,找到适合于本校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界和社会已经意识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若没有立足于学校的务实改革和探索,是难以实现的。尽管各国、各地区的学校发展存在差异,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是一致的,其中包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合作发展、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着眼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可见,学校在遵循规律、因校制宜过程中形成的风格与成果,就是最有价值的“特色”与“质量”,大可不必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表面文章。任何一所学校,即便是农村教学点,教与学的关系都是最主要的矛盾统一体,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学科制宜等,就是教学双方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当学校的制度文化能有效、和谐、积极地促使师生解决好这些问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希望和基础。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近些年来,学校之间在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改革经验的手段上,差异极大地缩小了。而之所以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关键在于思想还不够解放,还囿于追慕名校的单一模式。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改善,即便是在一所条件并不理想的农村中小学,一样可以探索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和突出成就的经验来。
作为普通中小学校长和管理层,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与传统风格、周边的环境与社会、教师的结构状况、学生的普遍现状与特点、可以利用和借鉴的资源、在管理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等,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与此同时,应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学校长远的和本阶段的发展目标,同时配以相应的制度和文化,其目的在于激活学校内外的各种潜力和促进因素、消减制约学校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让师生在高度认同学校发展目标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达到理想的办学效果。
由此可见,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或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但真正的发展和突破,还是自身观念的问题、内部活力如何激发与保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普通中小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探索出重要的改革经验和学校文化,所揭示的道理十分明显。
政府需要给力
中国教育从精英模式发展为大众教育模式,首先改变的是从仅关注少数人转变为为所有人服务。特别是在公立学校体系的建构上,坚守和维护教育的公平底线,帮助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充分发展、促进公立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应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第一要务。因此,在推进中小学教育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质量方面,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端正价值取向、改变思路、改善工作方式。在公立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方面,应加强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发展、文化建设、校本管理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投入。鼓励和支持学校做认真、务实的自我诊断和规划制定,找到适合其提高、改善的“最近发展区”。政府必须尽快调整重点学校“一枝独秀”,其他学校陪绑的不利局面,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更多地寄希望并落实到所有中小学的校本充分发展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