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袒偶像吸毒,“底气”从何而来
如果置法治尊严于不顾,一再声援、纵容明星吸毒行为,那就不是简单的粉丝文化所能解释了,而更像是一种病态的扭曲心理。
■刘涛
近日,当红娱乐明星柯震东和房祖名因吸毒被警方逮捕。这原本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新闻事件,然而比明星吸毒更让人震惊的是,看到在狱中含泪忏悔的偶像,许多粉丝却在网络上发出了“男神挺住”“不知道在里面能吃饱吗”“出来了,你还是我们的男神”等“温情脉脉”的呼声。为吸毒明星加油的相关话题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榜。这不禁让人沉思:我们如何认识这类粉丝行为以及背后的粉丝文化?
娱乐明星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创造了一个个虚幻的影像,满足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愿望,从而让粉丝们沉醉其中,甚至难以自拔。粉丝们“入戏太深”往往会产生两个后果,要么迷失在飘渺的梦境中难以自拔,要么拒绝易碎的现实而持续做梦。而一旦这个“美丽的幻境”走向破碎,毁灭的不单单是偶像本人,更是粉丝的想象世界。为了对抗这种不安全感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粉丝往往会选择性地、间歇性地蒙上双眼,以此修复并重建个体想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是粉丝文化最普遍的心理机制。
然而年轻的粉丝们可能忘了,吸毒已经不是普通的道德过错,而是人人都必须时刻警惕的法律红线。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违法行为,有的粉丝对偶像的“百般呵护”却似乎愈发浓烈。据媒体报道,福州一位16岁少女听闻偶像吸毒被抓,江边垂泪撕碎海报;明星吸毒后在电视上含泪道歉,其当时身穿的同款囚服却在网上热卖……年轻人纵然可以尽情地经营并玩味自己的“小时代”,但有意抵触甚至亵渎法律的威严,这是需要全社会警醒和反思的。
其实,粉丝是一种文化身份,但同时也代表一种文化气质。粉丝的宽容纵然可以理解,但却不值得提倡和夸大,因为这是对社会公德的公然挑衅。对于媒体而言,同样不宜助长各种变着花样的温情演绎。面对偶像吸毒,当包容毫无节制地“进化”为纵容,某种程度上会助长明星的犯罪欲望,降低防御底线。只有给明星“最致命的威胁”,才能兑现公众人物本应承担的道德表率角色,而最大的制约力量,则来自于粉丝的价值判断与善恶标准。
相较于其他人的吸毒行为,柯震东担任过禁毒宣传片的形象大使,他曾在亿万粉丝面前坚定地喊出“我不吸毒”,可如今却因为吸毒而悔恨不已,这又是多么深刻的讽刺啊!如果置法治尊严于不顾,一再纵容明星吸毒行为,甚至任由粉丝毫无原则地演绎下去,那就不是简单的粉丝文化所能解释的了,而更像是一种病态的扭曲心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时代的遗憾。
在这匪夷所思的粉丝文化背后,真正折射出的是年轻人的是非观问题。是非观是人格构成的基本内容,这既是人性的内在呼唤,也是法治和道德竭力守护的边界。简单来说,是非观涉及三种品格构成:一是对法治话语的由衷敬畏,二是对社会道德的普遍守护,三是对公共价值的根本尊重。以此看来,此次明星吸毒事件中的粉丝行为,正是是非观混乱的直接表现。
其实,一些粉丝之所以在明星吸毒问题上“心太软”,不能不提到一些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他们追求个性,固执地与传统和权威保持距离。他们善于发现并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与众不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并且经常借助自嘲式的“标新立异”来消解权威,彰显个性。吸毒明星的一些粉丝之所以不明是非,也许与这种特殊的亚文化心理有关。诚然,我们要尊重当代青少年的社会性格,但法治框架内的正面引导却是必须的。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并使其内化为是非判断的基本原则和认知尺度,这是学校与社会教育迫切需要跟进的一堂课。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