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会的“锦标味”亟待淡化
■本报记者 李小伟 沈大雷
有成绩,却不设金牌榜;国籍性别不同却能组成一队参赛;篮球是三人制的,排球是时尚的沙滩排球;田径比赛设置了8×100米接力,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训练项目的运动员们混合编队参赛……
有人问了,这也叫运动会?事实上,这不仅是国际大型赛事,还是仅次于奥运会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赛制。南京青奥会之所以如此“另类”,是因为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倡导发起青奥会之初,就决定摒弃金牌第一的观念,让青奥会成为更加倡导融合和交流的舞台,以适合青年人的方式更好地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鼓励青年运动员之间的合作,增进彼此的友谊。
青奥会如此注重学习和交流,甚至超越了比赛本身,给我们以启示:综合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尚且如此,各级各类的学校运动会以及大中学生的运动会必须改革现有的竞赛制度,走出一条符合教育特色,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之路。
1974年我国举行了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1982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举办,迄今分别举行了11届和9届。为了响应勤俭办赛事的要求,今年7月,由中学生运动会和大学生运动会合并而成的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举办大中学生运动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为其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然而,作为学生的竞赛活动,资格问题、竞赛违规等“杂音”一直陪伴着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运动会的“锦标味”越来越浓,为了获取所谓的优异成绩,个别队伍不惜弄虚作假、以大打小,一些参赛队伍把争夺金牌作为参赛的唯一目的。有识之士呼吁,大中学生运动会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办了。
南京青奥会为我国学生运动会树立了改革标杆,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其竞赛制度和教育交流安排:
首先,学生运动会要取消金牌榜。取消金牌榜,并非否认青年人的实力,大中学生运动会是为青少年学生搭建的竞技展示大舞台,这一阶段的运动员基本上是15至22岁左右的选手,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美好的体验、正确的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才是他们受益一生的财富。取消金牌榜,是希望青年人知道成绩不是唯一,分享成长才更重要,竞技只是比赛的一方面内容,文化教育活动才是学生运动会的侧重点,文化教育生活和体育竞技同样重要,并要完美融合。更重要的,取消金牌榜,有助于淡化金牌意识,减少学生运动会的功利主义,让学生运动员充分体验体育竞技的快乐。
其次,改革竞赛制度,多创设有益于团队参与的集体项目,如8×100米接力等。要做到这些并不难,重要的是转变竞赛思维,让运动会成为运动员交流、合作、分享快乐的舞台。
最后,学生运动会一定要增加教育文化交流的内容,通过运动会促进大中学生在体育、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让奥林匹克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广为传播。
当然,实现这些改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来自更高层面领导的倡导。唯有如此,学生运动会才可能成为像青奥会一样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嘉年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