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课水平才是质量的根本
一定要努力把这属于我们自己可以主宰的每一节随堂课上好,让学生在一节节常态课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与价值,提升学科素养。同时让教师在这一节节的随堂课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黄嘉宏
笔者在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文体教育局负责中小学教研工作。南朗镇辖区内有两所中学、6所小学、540多名教师,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市属中游水平。经过调研分析发现,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治理视野不宽,教师教育理念与行动脱节,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效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我们致力于通过组织两年一次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全员参与、分年龄段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综合技能比赛,来引导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觉将教育教学工作聚焦于课堂,借课堂的改革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家常课最养人
两年一次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只提前两天公布竞赛范围,主要考察评价的是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每学期举行的全员性中青年教师教学综合技能比赛,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随堂课的教学评价。采取的是评委组观评随堂课形式,不提前预约,临时由组织者决定,按照学期初的学校课程表来随时观课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位教师努力能够把每一节常态课上好。不打招呼就进课堂观课,看似不尊重执教者,但目的是借每一节最常态的、最真实的课堂,与教师进行最真诚的交流和研讨。评委组每节课后都会和执教者先进行课间的短时间交流,之后是全校范围内的集中反馈评价,最后是整个比赛结束时的全镇的全面反馈。观随堂课,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是为帮助执教者确立正确的课堂观、学生观、质量观,提高专业发展意识,体现专业价值,实现专业尊严。
家常课最养人。就像吃饭一样,我们有时会去吃一顿大餐,这些大餐就像专家的课、比赛的课,只能偶尔吃吃,不可能经常吃。而我们每天在家亲手做出来的一餐又一餐,才是真正养人的。就像随堂课,一定要努力把这属于我们自己可以主宰的每一节随堂课上好,让学生在一节节常态课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与价值,提升学科素养。同时让教师在这一节节的随堂课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常态课大多还是传统惯性
笔者每年听300节左右的课,但发现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课比重竟然达不到40%,这与自2002年就已实施课改的经历不太相称。调研分析各种原因后,发现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随堂课上,“惯性”一直在顽固地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少教师,在公开课、展示汇报课、竞赛课等教研活动中,会花很多时间并且借助备课组的力量去充分准备,能够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来执教。然而,日常的一节节常态课,却不自觉地又回到较为传统的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老路上。不少课堂,还总被教学任务牵着鼻子走,总在不断地提一些为了推进教学任务完成的一个个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又只是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却成了观众。当然并非不要课堂提问,但是提问的立足点一定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去思考。可以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吗?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而只有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落脚于这堂课我要为学生设计哪几个清晰而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为落实目标应该设置哪些学习环节,每一个环节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自己去读、思考、做、练、合作交流学习。说到一节课的学习环节设置,建议两三个最好,多了就无法有效达成,就会退化为走程序。这需要教师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观随堂课中发现真问题
观随堂课也可以从课堂中发现一些较突出的共性问题。首先就是学科课程目标意识的随意性。在课后与教师交流研讨时,我们常常建议教师们加强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掌握理解,因为学科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根本纲领和宗旨,她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一定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如果手中没有纲领,教学随心所欲的结果大多是低效的。
观随堂课,发现的另一个较集中的问题是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一堂课要达成学习目标,课堂组织也很重要。课堂要有序,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规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明了所教学生的学龄段心理与认知能力,据此作出不同的课堂组织策略。小学低龄段应侧重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帮助学生确立课堂规则意识。小学中龄段、高龄段要引导学生用小组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组织课堂。从小学中高龄段到初中学段,逐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编排学习小组。课堂的有序组织还包括对学习环节的设计应该遵循由浅及深、逐步深入的课堂内在逻辑。
观随堂课,发现的另一个较集中的问题是教师的课堂反馈意识较弱。教师往往会忽视学习目标的达成,不要忘了课堂即时巩固、反馈和评价检测很重要,尽可能在每一个学习环节结束之前,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我巩固或进行同桌、小组的互相评价。在学生进行新知巩固、互相检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能力的情况,可以对薄弱学生进行贴身关注、辅导和鼓励,将“辅差”任务分解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这就是笔者一直提倡的“一本三有”的常态课课堂观。“一本”即学生为课堂教学的根本,这个“根本”是指每一个学生。“三有”就是有目标,即课堂目标明晰、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监测;有序,即课堂管理有序、平等、尊重、自由;有效,即课堂效率高、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文体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