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乏味症结不在学科
■李迅
关于当下国内的中学数学教育正陷入一场“老师难教学生怕学”、“重技巧轻基础”以致师生不喜欢数学的讨论,其实国外数学教育也有类似感受。堪称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获得者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高尔斯对此这样分析:因为数学总是持续在自身的基础上构建,所以学习时的步步跟进就显得很重要。
比方说,如果你不太擅长两位数的乘法,那你很可能就不会对分配律有良好的直觉。没有这种直觉,你可能就会在计算打开括号(x+2)(x+3)时感到不适应,于是你接下来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二次方程,因而也无法理解黄金分割比公式。也就是说,数学中常常会引入重要的新思想,每个新思想的引入都有可能把我们甩在后面。
纵观高中数学课,若涉及某一初中知识点,有的老师仔细讲解,无论学生已懂否;有的老师信手拈来即用,默认学生都通。我曾向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数学系学习的学生了解他们老师的教学情况,似乎也如此。比如教拓扑学这门课,有的教授不会考虑你是否学过群论便把相关群论重讲一遍,但凡证明一个定理所需涉及的其他小定理,都逐一证明,不管你学过没有,反正没有在本门课上讲过。有的教授要求一定要学过群论才能学拓扑学,讲授过程中时一旦涉及以往的学科知识,就直接应用而不再提所用知识之緣由。虽然我个人比较欣赏那些能将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的老师,但从学生的学习成效来看,各种教法孰优孰劣的确难说。
曾听闻一位国际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在国外某大学就读本科,学校安排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为其导师,这位学生没有在常规班级上课,而是跟着导师研究学习,遇到不懂之处,导师就让他去找相应的基础参考书自学,两三年后进步喜人。而同期另一位国际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在国内某大学学习,接受大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彼觉乏味,后沉迷于游戏终被勒令提前毕业。由此看来,数学的基础很重要,教法也很重要。
数学教育之所以陷入被师生们不喜欢的困局,其实不是因为数学很无聊,而是数学课的经历很乏味。窃以为数学老师与其指责教材结构的零散,考试压力的巨大,倒不如用自己对数学的痴迷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将数学教得好些再好些,与其诅咒四周的黑暗,不如点亮自己眼前的蜡烛,帮助那些对数学有着朦胧思绪的孩子们寻找光明的彼岸,让数学教学充满热情与激情,让学生获得难忘的数学学习经历。(作者系福州一中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