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一共读经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刘伟

    “妈妈,快过来呀,咱们继续读《再见了,拖拉》吧!”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在胶州市康都绿苑小区的一个普通家庭,每天饭后都会上演这样的温馨情景。

    每当青岛胶州市振华小学5年级1班学生王硕书房灯亮起时,楼下路过的邻居就会告诉你:“瞧,她们的亲子共读时刻又开始了。”与其他地区单纯的经典诵读不同,青岛胶州市振华小学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基础上,把经典教育与生活实践、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和家庭两个传统的教育阵地,一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频共振,为学校找到了家校教育的切入点。”校长王建丰告诉记者。

    家长与孩子亦师亦友

    王硕妈妈薛梅告诉记者,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一天了,总感觉受约束,每当回到家里就显得比较放松,不知不觉就会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玩游戏上面。

    遇到这样的情况,薛梅只能口头上督促孩子——“王硕,该学习了”“怎么还不去做作业”“快去,待会妈妈检查作业”,类似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为什么你们家长在这看电视,而让我自己在书房学习呢?”孩子一定程度上就会存在叛逆心理,往往很不情愿地放下遥控器,走进书房。

    然而,近几年学校组织开展的亲子共读,让这种被动学习彻底来了个大变样,“孩子现在主动要求我和他一起读书、一起学习。”谈到孩子的表现,薛梅满脸幸福。

    每当吃完晚饭,王硕都会迫不及待地跑进书房,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叔叔您看,这都是我的书。”在他书桌上,除了古典四大名著,还有《鲁宾逊漂流记》、《童年》、《老人与海》、《帽子的秘密》、《科幻故事》等等。

    “我喜欢读书,我认为读书很快乐,尤其是跟妈妈一起读。”王硕说,每当和妈妈一起读书的时候,都会在和妈妈的交流、讨论,甚至因不同意见的争执中学到很多东西,懂得很多道理。

    在王硕充满童真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孩子如今是真的飞进了书的世界,读到高兴处,会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读到悲伤处,也会黯然泪下。“每个周末,妈妈都会陪我去新华书店看书、借书、买书。”

    “亲子共读,也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家务之余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与孩子一道诵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自己不但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还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薛梅对亲子共读的收获竖起了大拇指。

    “随手拿出一本阅读过的经典,家长和孩子能针对书中的某个方面各抒己见。”王建丰介绍,要让学生将学校的教育成果在家庭中得到延伸,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使家庭成为学生“读经典,塑品行”的一块重要实践基地。“我们坚持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选,倡导家长为孩子打造自己的学习乐园,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塑造孩子的品行。”

    形影不离的“监督员”

    老师如何随时掌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学生在家里跟在学校是否一个样?

    “对此,学校有‘家校联系卡’”。王建丰说,学校每周都会发放一张“家校联系卡”,其内容是摘自《论语》、《弟子规》、《道德经》等经典篇章里面的名言名句,并有注释和学习要求,学生反思后写下自评,家长再根据孩子的领悟情况,结合其在家的表现,写下家长寄语,然后在班级相互传阅。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当记者走进振华小学4年级4班刘明萱的家里时,她正在妈妈吴美丽的陪同下学习本期“联系卡”中的内容。

    “萱萱,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

    “我觉得就是出门前、回家后都要跟妈妈打招呼,让妈妈放心。”

    “回答得真棒!还有后半句啊,对萱萱来说,指的是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对现在正在做的好的事情不能随意改变。”

    随着母女的一问一答,《弟子规》中的重点名句便被孩子所接受。

    刘明萱在自我评价一栏写道:“我有的时候在周末会赖床,这个习惯不好,今后要按时起床。但我出门、回家的时候都会跟妈妈说一声,我还会继续这样做下去。”

    “孩子在家很懂事,按时完成作业,作息时间基本固定,还经常帮我做家务。希望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取得更大的进步。”随后,吴美丽也填写了自己的家长寄语。

    吴美丽认为,跟在学校里比,孩子放学后肯定会有所放松,以前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抽象的口头教育。“家校联系卡”让家长有的放矢,根据上面的要求,可以很直观地对孩子进行引导、督促和教育,同时也让孩子的言行在家里和学校保持一致。

    “它就像一个监督员,随时在我身边监督着我。”当问到“联系卡”的作用时,刘明萱告诉记者,有了这个“联系卡”,老师和同学都会知道自己在家的表现,做得不好会被同学取笑,所以时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会更加用心地学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养成良好的习惯。

    “经典”联系日常生活

    振华小学在注重家庭教育的同时,在学校里还将经典诵读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并随机生成了一些德育活动。通过经典与鲜活事例结合、经典与德育活动结合、经典与小学生日常行为结合等方式,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作用,让经典引领孩子们的行为、言谈。

    “读书漂流”活动便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课间,走进振华小学教学楼大厅,里面人头攒动,一列列长队占满了整个大厅,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书架前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书籍;教室里,孩子们捧着书籍,津津有味地看着,时而会心地一笑,时而拍拍同桌分享书中的故事。

    “其实‘读书漂流’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一个经典影响孩子们的过程。”王建丰告诉记者,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读到好书便不舍得还,在班级内部互相传阅,这样其他班级的孩子便不能读到这些书籍,老师们称之为“漂流触礁”。

    图书“失联”后哪儿去了?如何让图书顺利“归来”?

    老师们在“振小论坛”发帖,与孩子们展开了交流,通过旁征博引经典案例,强调团结、诚信、互助、友爱等价值观,让孩子自己主动意识到“截流”的弊端,很快,老师们欣喜地看到“读书漂流”的书架上又摆满了图书

    除此之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经典诵读亲子沙龙活动,沙龙共设11个擂台,既有按《论语》内容分设的擂台,也有家庭成员同台打擂的擂台,难易不一,给参与活动的家庭有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比的是“诵圣贤言”,展的是“立君子品”。

    学校的老师们还根据开展的经典德育活动撰写出德育案例,《聆听花开的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它结合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经典教育活动,使经典中的故事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相关链接,让课程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经典”能否促德育发展?

    王建丰表示,学校已经建立了多元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和导向功能。

    学校制定了“快乐星级少年”评价机制。学生在乐学、读书、守纪、卫生、健体、文明礼仪、家务孝德等任何一方面表现出色或有进步,都可得到教师对其肯定的“快乐卫星卡”,积满10张,可以换取“快乐行星卡”和小奖品,积满10张“快乐行星卡”,学生可以换取“快乐恒星卡”和小奖品,学期末根据学生得到“快乐恒星卡”的数量,学校分别授予“快乐金星少年”、“快乐银星少年”、“快乐铜星少年”荣誉称号,并进行奖励表彰。

    同时,学校将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读经典、塑品行”活动中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让学生懂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道理,依据经典和《振华小学君子标准》进行比照、反思、总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给与中肯的评价,并在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互相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践行经典的自觉性,将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元素。

    在此过程中,家长必须参与评价。学校设立了“亲子行为评价卡”,上面写明了一些经典语录,并解读其中的德育内容。家长参与学生经典诵读与行为实践的全过程,并与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习惯相比较,定期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评价,并将自己的评语写在“亲子行动评价卡”上。用家长的评论促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避免学生成为“两面人”。

    据了解,学校还将借社区、社会之力进行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社区等方式,了解社会各界对学生行为养成的评价,并及时向全体学生反馈调查结果,用社会评价的舆论功能刺激学生,让学生自觉依据经典和《君子标准》加强自我约束,化教育为自我成长的需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每日传真     下一篇:用数据触摸语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