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开启医事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药卫生领域面临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解决医患纠纷的从业者,大部分懂医不懂法,或是懂法不懂医。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医事法学这门医学与法学交叉复合的新兴学科专业应运而生。
2000年,泸州医学院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果断筹办医事法学专业,开办了医事法律辅修班。
2001年,泸州医学院开始招收医事法学本科学生,成为全国首批、西部首所、四川省仅有的一所开办医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2003年,法学专业(医事法律方向)正式获得国家教育部门批准;2006年,医事法学专业成为泸州医学院品牌建设专业。
2007年,泸州医学院以医事法学专业为依托,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
2009年,泸州医学院创办了医学与法学交叉、由高校与中国卫生法学会主办的全国公开出版刊物——《医学与法学》期刊。
2010年,医事法学专业获得双学位教学资格。
2013年,泸州医学院医事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获批,成为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第一个硕士点;泸州医学院获批为四川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4年,泸州医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泸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正式成立。
时间的流淌见证的是奋斗,岁月的年轮刻下的是业绩。在一项项成绩的背后,记录了泸州医学院医事法学学科专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凝聚了一代代泸医人不断探索创新的心血和汗水。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泸州医学院已成为一所拥有医事法学专业、研究中心、学术期刊和司法鉴定中心“四位一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医学院校,走出了一条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抓教学树品牌
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直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泸州医学院立足实际、面向市场,针对医药卫生领域快速发展和医事法学人才市场需求旺盛的实际,大胆创新,努力在实践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着力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医事法学人才。
构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一个结合”,即医学与法学的有机结合;“2”是指“两个并重”,即医学课程与法学课程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N”是指强化“多种能力素质”,使学生具有理论功底强、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制定了整体优化、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公共课程、法学课程、医学课程和医事法学桥梁课程等四大课程模块;构建了系统化、全过程、多途径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医学与法学两大类实践教学平台,设计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校内外互动实践三大实践教学途径。
在高度关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动态调整、优化更新的同时,泸州医学院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教学基本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务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了《医事法学》四川省精品课程;主编和参编了《医事法学》《卫生法学概论》《医事争议处理法学》《医事程序法》等多部教材,其中《医事法学》在国内率先确立了较为新颖的医事法学结构体系,获得了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围绕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法的改革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系统化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形成了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医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1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申报的“卓越医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成为四川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之“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项目,并纳入国家实施的高校与实务部门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先后建成了“标准化模拟法庭”、“泸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泸州医学院工作站”、“泸州医学院法律服务窗口”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在北京、上海、重庆、四川等地建立了20余个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泸州医学院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已连续3年高于8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立项资助;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此外,医事法学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外医法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培养的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广泛就业于司法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卫生机构、法律服务部门和科研院所等领域,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处置医疗纠纷、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开展医事卫生法治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搭平台促交流
推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科学研究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打造学科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泸州医学院医事法学专业从开办至今一直坚持以科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为医事法学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依托医事法学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了三大学术平台。2008年,成功申报和建立了全国首个医药卫生法学省级专门研究机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积极整合全省乃至全国资源,广泛吸纳我国医事法律机构和教学科研工作者参与科学研究;2005年,着手创办了国内医学与法学交叉、由高校与中国卫生法学会共同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医学与法学》,2009年公开出版发行,同年10月获得国际标准刊号,作为国内外屈指可数的研究医药卫生与法律问题的专业期刊,其已成为我国医事法学界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4年,经四川省司法部门核准正式设立了“泸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这些平台的有效搭建,极大地促进了医事法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为该学科专业的持续发展打牢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为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世界医学法学大会”、“卫生法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美医事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医学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研讨会”等重要国际、国内专业会议;主办和承办了一系列全国性和区域性“法律人论坛”、“医学与法学论坛”、“中国医药卫生立法的缺失与完善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先后邀请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大法官刘家琛等知名专家,以及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来校讲学和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学校在医事法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得到了不断扩大。
抓机遇扬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服务是高校担负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也是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泸州医学院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充分发挥医事法学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当前医药卫生领域面临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积极献智献策,努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省级研究基地为依托,以解决现阶段我国医药卫生法治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组织教师、研究人员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纵向、横向科学研究。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厅局级项目40余项,并在医疗纠纷防控、卫生政策与法规建设、医疗保障、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研究,以及医事法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工具书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省、厅、校级成果奖10余项,《医事法学》被部分地方卫生行政和执法监督部门、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部门选作教学和处理医药卫生法律问题的参考工具书或培训教材。通过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和横向合作,及时将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依托泸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泸州医学院法律服务窗口、泸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泸州医学院工作站等社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师生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法律服务。其中,2014年成立的“泸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作为泸州地区仅有的一所能开展精神障碍医学鉴定项目和川滇黔渝接合部区域仅有的一所能开展亲权鉴定的机构,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益性服务。从2014年2月成立至今,已先后开展各类司法鉴定400余件。
此外,泸州医学院还与泸州市江阳区检察院签署了“特色办学·人才兴检”战略合作协议,与四川省律师协会医药卫生法专业委员会、泸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普法宣传”“义务法律咨询”“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