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 立体疗法为城区“大班额”消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肖卫治)近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韶州中学项目开工建设,这是2013年以来该县启动实施的第6个学校建设项目。近年来,该县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办学主体等方面着手,巧用“加减乘除”法,着力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难题。

    巧用“加法”,增加城区学位。在2013年筹建成立尚德小学的基础上,今年,该县在城区又新建了韶州中学、仰韶小学、会盟幼儿园等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工程全部完工后城区将增加学位7200余个。根据该县制定的《2013—2020年学校建设发展规划》,除上述建设项目外,今后几年该县还将完成渑池第二高中迁建,新建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拟增加学位6480个。

    巧用“减法”,减轻入学压力。为减轻城区学校入学压力,在城区,该县严格实行划片招生,进一步为“择校热”退烧降温,同时确定8所中小学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满足外来学生的就读需求。在农村,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严格执行学生流动管理制度,抓好学生的生源地控制工作,尽量避免农村学生大量流向城区。

    巧用“乘法”,实行多元办学。为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该县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采用捐资助学、出资建校、招商引资等方式,动员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和兴建学校。目前全县60所幼儿园中,民办幼儿园就有53所。该县渑池第二中高迁建项目,就计划采用非政府资金建设移交政府管理的“BT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办学建校模式,使该县教育建设速度大大提升。

    巧用“除法”,消除校际差距。为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该县分别从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农村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补齐短板,消除差距。在加快城区学校建设的同时,在农村,该县分别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在师资配备上,该县近年来共招聘中学教师222名、小学教师147名,今年招聘农村小学特岗教师50名,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