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该怎么理解该如何教育
(图片来自网络)
■徐梓 王立刚
无论是传统,还是文化,都是一个歧义众多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比如,关于“文化”,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鲁伯(Alfred 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就列举了164条不同的定义。这两个歧义众多的词语,构成了“传统文化”这个合成词,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更加复杂,难以定义。正因为如此,近二十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单就名称而论,就有“儿童读经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国学育德工程”、“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儿童经典育读工程”、“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不同称谓。
概念和名称的歧义,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文化内容的繁复多样造成的。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中撷取其一并冠以一个相对恰切的名号,进而开展一种教育活动也是可行的。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从教育的角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角度看,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最好是什么样的?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如何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有学者将传统文化分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广泛吸收了道、法、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而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信仰追求、日常心理、风俗习惯等,则是非规范性文化;介于两者之间、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如“四大名著”,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等,则是半规范性文化。也有的学者,将传统文化分为正统的儒家文化和世俗的民间文化。显然,这两种分类,都是从社会层级上分的。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有人将传统文化分为国学经典教育、礼仪修身教育、文学艺术教育、节庆民俗教育、传统技艺教育,等等。分类要坚持的起码逻辑,一是要标准前后一致,首尾一贯,不能一事一议,不能中道改易;二是要包举齐全,不能有逸出这个分类体系之外的内容。根据这样的原则,作为教育内容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可以分为经典文本、文化知识、技艺技能三大类。
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文本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守护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一个民族的活力与资源、常理与常道、未来与希望都蕴藏其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学经典,就是我们祖宗中那些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的书,是我们先民中那些智慧头脑的结晶,是指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基性的著作,是塑造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气质的著作,是对我们民族语言和思想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趋向意义的著作,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有效性不限于一时一地、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代生命力的著作。
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与人类历史上伟大心灵沟通的过程,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头脑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一个心灵启示、感受其襟怀、浸濡其思想、分享其智慧的过程。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就能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都遭遇了怎样的挑战,面临了怎样的难题,我们又是凭借什么资源,根据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成功地应对了这种挑战,化解了这样的难题,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经典教育在功利泛滥的时代,致力于培养高贵的气质,呼唤摆脱实用主义的桎梏,冲破名利场的喧嚣、浮躁和表浅,追求那些深邃的、最基本的、永恒的价值。显然,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唤起人类自身的优异和卓越感。
什么是国学经典?是狭义的儒家经典?是所有重要的古典文本?还是一切历史文献?是一个富有包容性的体系?还是一个独占性、排他性的体系?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人不认可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是核心内容。其实,经典不应该定格过高,不能由“四书五经”所独占,更不是只有那些自命为“经”的著作才是。它应该是一个包容、发展的体系,举凡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历史文本,都可以看作是国学经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学经典,都可以作为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不意味着这些经典可以在各个学段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教育的传统,也要照顾现今的需要;既要考虑这些经典内在的逻辑,更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应该以传统启蒙教材和古典诗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以《弟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主,以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在小学高年级,则以《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为主,以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目标。在初中学段,可以选读四书和诸子,让学生体味经典所具有的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从而热爱经典,热爱经典诵读。在高中学段,可以选读五经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悟并了解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走进我们的历史,体认我们的传统,亲近我们的祖先。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就是感受、体味、掌握并逐渐能灵活应用优雅和精致的祖国语言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的过程,是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说到底,经典是我们和自己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我们和自己悠远历史之间的一根纽带。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找到回归自己精神家园的路,只能是一个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经典教育当然会产生现实的功效,而且种种功效可以说不胜枚举。比如,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掌握并自由应用汉语这种优雅、精致的语言,而且在高声朗读或密咏恬吟中,能感受经典中的气势和气韵,体味经典中独特的节奏,这本质上是一个养气的过程。在养成了“浩然之气”后,作文就会字字千钧,气势磅礴,笔下风雷,气韵生动。同时,国学经典往往具有厚重的伦理色彩,关系世道人心,阐明性学治法。接受国学经典教育,长期受其熏染,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增进道德信念,升华道德情操,优化道德行为,而且还能由此及彼,由远及近,一定程度地改良社会风气,阻止社会道德的滑坡,疗治社会失序的乱象。
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离心力很强。由众多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的男男女女组成的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这个社会或国家就没有粘合剂,没有凝聚力,没有共同的立足之基。国学经典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生活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共同体中的人,不仅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稍纵即逝的现在,不过是历史发展链条中的一环,是历史的现实性呈现。我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在,不如说是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和过去,那么这个共同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接受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觉走进“文化”的过程,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古典文化的熏染,改变性格和气质,最终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的先民在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大到各种社会政治制度,小到一个概念,都属于文化知识的范畴。前者如科举制度、封建制度、三省六部制等,后者如华夏、九州、中国、炎黄子孙等。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种问题,也是文化知识的重要内容。物质层面的如衣食住行,精神层面的如人伦关系、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生老病死,等等。
有关文化知识的分类,更是大相径庭。王力先生主编过一部流传很广、影响极大的《古代汉语》,在每个单元都有“古汉语通论”。第三册的“古汉语通论”的四个单元,都是“古代文化常识”。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14个方面。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致力于民间传统世俗文化生活的研究,他的《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一书,依次介绍了民间多神信仰、日常生活节奏、饮食医药与养生益寿法、日常礼仪规矩、应世规矩与关禁契约、玄理术数之信从、游乐才艺和风月调教8个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著名的启蒙教材《幼学琼林》,就设置有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饮食、公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32个类目,这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知识结构的一个缩影,传统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有一部名叫《万宝全书》的书,是明清时期庶民日常用书,虽然不是高文典册,但重在实用,深受缺知识、少文化大众的喜爱,所以流行于民间,自明代以来,各种版本不下60种。清嘉庆十三年的刊本《增补万宝全书》中,就分为天文、地理、人纪、养生、诸夷、民用、诗对、种子、杂览、侑觞、相法、农桑、八谱、仙术、笑谈、武备、数命、琴学、宅经、书柬、算法、堪舆、清律、爵禄、劝谕、祛病、时令、画谱、字法、牛马、状法、解梦32类。明清时期平民的文化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知识世界如何,他们关注什么,他们受到什么知识的影响,这类日用类书提供了最直接的答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