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该怎么理解该如何教育
这些文化知识对于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来说,往往是生活之所必需,是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者是通过进学读书,或者是通过他人耳提面命,或者是在生活实践中耳濡目染,必然要学会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传统知识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再成为中国人必备的知识了,成为了只有在历史文献中才能看到的内容,在历史博物馆中才能目睹的情景。但要了解我们先民的生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那么想、那么做,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人际关系、情感世界和崇奉信仰,一句话,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传统当然不是凝固的,所以人类历史上有众多破除旧的传统、同时建构一种更加适宜、更富有想象力的新传统的努力。但是,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传统文化知识也是如此,虽然古人对天地、四时和人事的认识,一部分已经成为陈迹,但也有不少内容至今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为中国人所特有。比如关于中国、华夏、九州、炎黄子孙等的称谓,民间日用的知识如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六十甲子、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内容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模式,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果说,学习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见踪影的文化知识,主要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祖先的话,那么,学习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影响的知识,则是为了认清我们自己。通过检视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可以看清我们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受到了传统怎样的影响,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先民怎样的血液,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此外,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有一个直接的功效,这就是能够了解历史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和典章制度,对于我们读懂古文、理解作者的意思会有极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对这些茫然不知,我们面对古文献就会如同天书一样。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对我们读懂古文、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搞清楚今天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大有裨益。特别是这一部分内容中,有很多地方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十分切近,学习这些知识,会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之技艺技能
技艺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手艺、工艺或艺术等,而技能则可以看作是拥有特定技艺的能力或才能。就是说,技艺特指某种技巧,而技能是通过长时间反复演练后习得和掌握该技巧的能力。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比如,剪纸、抖空竹、下围棋、说相声是一门技艺,而擅长剪纸、能抖空竹、会下围棋、能说相声则是技能。
传统的技艺和技能,至为繁多,难以一一举列。如果以从事的主体而论,就有儿童和成人的区别,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庶民和士人的差异。以宗旨目的而论,有的在于表现技巧,满足心性,纯为娱乐;有的制陶纺织、印染刺绣、冶炼铸造、炮制中药,纯为实用。儿童的技艺技能主要是户外空旷处的娱乐游戏,如抓子儿、抽陀螺、打蝶螺、放空钟、踢毽子、跳百索、摸瞎鱼、撇泥钱、风鸢戏;成人的技艺技能则偏向于室内的博弈竞技和斗智游戏,包括围棋、象棋、弹棋、骨牌、马吊牌、麻将牌、掷钱等。男人的技艺技能多表现在龙舟竞赛、蹴鞠、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徒手对搏等方面,女士则集中在绣荷包、荡秋千、猜枚儿、抓(石)子儿、弹珠儿、跳绳儿、捉迷藏等上面。
在传统社会,除了书法、绘画、围棋之外的其他技艺技能,要么被认为是玩物丧志,要么被视为奇技淫巧,从来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技艺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社会上,也有的是在家庭中,通过民间娱乐的形式你我传习,或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
传统技艺技能极富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的智慧,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情趣。比如,围棋就是一种智慧的游戏:松下林间,庭前室内,两人一壶清茶,对弈纹坪,眼前只有一盘棋,一切纷争,种种烦恼,都被抛却在脑后。正如叶朗、朱良志在他们合著的《中国文化读本》中所说的:“围棋不是确立一个对手,而是请来一位同好。围棋的‘好局’是与对方一道完成的,一递一着的落子,与其说是在竞争,倒不如说在共同修建一座美妙的大厦。……围棋是与一位‘同好’来交流心灵,来共同创造一个‘好局’,最终共同生存,达到心灵愉悦。这是中国人的围棋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竞争之道。”通过传统技能技艺的学习,不仅能够娱乐心性、激发兴趣、宣泄情感、强壮筋骨,不仅能使广大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而且能切实理解先民的用心,感受古人的情志,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不是传统文化的问题,而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传统文化本身虽然是古代社会、传统时代的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当代社会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这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虽然来自过去,但对象却在当代,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的青少年,从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则更是要面向未来。所以,与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经由现在、而通向未来正好相反,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将未来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经由现在的选择和过滤而指向过去的。
这样看来,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以诵读古代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习传统的技艺技能为主要内容,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复古主义”,不一定只有通过私塾和书院才能传承,更不一定要穿着古人的装束、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才能习得。在当代社会,学校教育始终是最重要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途径。学校教育的正规性、系统性和高效性,也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要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开展,也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个途径。当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部分,也有必要充分接纳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在当代的教育中增加或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主编视点
教育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也成了由教师节引发的社会热议话题之一。近几年,“国学”日渐升温,从幼儿园开始的公办基础教育,乃至社会上以各种名目与形式出现的私塾、国学堂等,都对国学教育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甚至有了让儿童专门读经的国学教育机构,一些大学也专门开设了价格不菲的专门针对企业界成功人士的国学课程,似乎不学习中国式智慧与中国式为人处世,就枉称成功人士。
这种种现象说明,当今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与民族价值观自信的回归。这种认同与回归,也成了当下中国人共同梦想不可缺少的基石,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则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必经之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更好地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
那么,如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除了概念以外,大多数人是否有更加具体而深入的认知呢?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复古的教育吗?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读经和营造古人学习的场景就可以奏效吗?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如何遵循教育的规律,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哪些问题,需要哪些保障?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基于此,本刊将月度话题的视点落在了传统文化教育上。我们试图从形而上的意义、从教育的意义、从现实的实践案例与面对现实的思考等层面,以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思想上、行动上的有益视野与视角。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