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闻):中文专业毕业生的通行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怀民

    文学(亦称中文)是人学,反映亘古不变的人性。文学的功能,既有谋生性,又有谋道性。文学用于谋生,就是要将文学理论转化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技能。用人单位招聘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致的要求是“会写”。“会写”,就是具备“一流的文字处理能力”,是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会写”是文学毕业生的通行证。

    何谓“会写”?弄清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文学专业学生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举措。笔者认为,用人单位要求的“会写”可概括为“六文(闻)”,即会中文、会公文、会新闻、会杂文、会论文、会微文。

    “六文(闻)”是文学专业学生通行证的核心内容,但实际上,高校均忽视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高校除文秘专业外,文学专业本科写作课程设置极其有限。曾培养众多著名作家如熊召政、池莉、方方的武汉大学文学院也只有四个学分的写作课。全国第一个写作学专业硕士点直到2007年才于武汉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写作学博士点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于武汉大学设立,目前还未招生。对写作能力的忽视意味着对用人市场需求的忽视,客观上会造成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

    “六文(闻)”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优化课程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着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步骤。

    一是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相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是绝大多数,他们直接面向人才市场。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是检验教育质量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标准。课堂在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文学课堂要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从大一贯穿到大四。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特别是读经典的习惯。巴金曾说过,他是通过背诵一二百篇《古文观止》中的散文而学会写文章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用最好的语言文字写成的,其语言文字艺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提高写作能力需要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入手,要有“量”的调整——压缩专业课、增加通识课;要有“质”的变革——削减理论课、强化实践课;要有“能”的改变——减少教师传授、增加学生动手;要有“向”的转换——增加经典著作、减少概论课程。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强化不断探索的意识,增添擅长写作的能力,培养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是发挥社团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社团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是学生依据自身需要而延伸的天地,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围绕动手和动口两方面展开,力求融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和参与性为一体,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锻炼、提高动口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动笔能力。比如,可以围绕某一时事热点组织学生集中撰写评论文章,可以针对某一事件组织学生集中撰写新闻,可以模拟某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撰写通知、策划书、总结、讲话等,可以设置主题让学生撰写论文,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微小说、微剧本、三行诗、微博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三是发挥实习实训的实战作用。实习实训是学以致用,也是用以促学。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学习好比修炼内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实习好比实战,是知识应用或外化的过程。文学专业学生的最佳实习路径是到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单位、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或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在实习实训工作中提高撰写报告、总结、讲话、通知、新闻、策划书、剧本创作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一个人身上集中具备“六文(闻)”能力,就具备了成为一名出色的秘书、出色的管理者、出色的编辑、出色的创作者、出色的企划人的能力基础,也具备了获得用人单位优先选用的比较优势。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