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班读名校”:势利遮蔽公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旦教育资源沦为势利心态的工具,教育公平的社会底线就面临着被突破、被逾越的风险,“插班进名校”只不过是一个缩影。

    ■杨朝清

    今年,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招生首次实现网上录取并公示。网晒公示是个好事儿,很多家长对这样的招录工作纷纷点赞。但是,家长们的欣喜劲儿没维持几天,几天以后,池州一中部分班级突然增加十来名学生上课。池州市教体局江建华副局长解释,给一些持有“池州绿卡”的外来投资企业负责人子女特殊关照,主要是从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大局出发,经过当地招商局争取,市教体局认可同意的。(9月30日中国广播网)

    名校就读机会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通常成为各方争夺的“香饽饽”。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这些稀缺资源,历来是一个难题。网晒公示有助于加强信息透明、扩大公众参与,自然得到老百姓的肯定与认可。然而,背离程序正义的“插班读名校”却采取“另辟蹊径”的方式,给教育公平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被怎么利用,往往取决于哪种利用方式更有效率,教育资源也难以幸免。近年来,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一些地方不惜采取“捆绑营销”的方式,为外来投资企业负责人提供入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种种便利甚至特权,“插班读名校”说到底就是势利心态的极致演绎。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势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其作为一个行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导致资源集中在那些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手中,而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冷漠甚至不屑。最令人担忧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偏好,即使在教育领域也不能脱俗。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名义下,给予某些群体以特殊待遇,甚至赋予某种特权,会导致势利的制度化。而伴随着制度化,势利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秩序被破坏,普遍主义规则被置之度外——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入读名校不是靠后天的努力,而是靠着先天的身份优势;“插班读名校”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要给予普通人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希望。作为向上社会流动和人生突破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路径,教育一旦被势利心态所裹挟,教育就会失去中立和平衡。更进一步说,一旦教育资源沦为势利心态的工具,教育的超越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损伤。

    作为当地的一个“土政策”,“插班进名校”不仅背离了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对其他人造成了权利的相对剥夺。当其他的孩子在激烈的名校争夺战中身不由己地腾挪闪转的时候,一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却享受了诸多的便利与特权。当先天的“出生论”裹挟着后天三六九等的人格划分,对少数人的“另眼相看”,本质上就是对大多数人权益的变相伤害。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一系列的公正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建设“缺位”或者已有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的格局下,“插班进名校”才会打着“特殊关照”的幌子切割社会公平。外来投资企业负责人子女不仅拥有优越的家境,还在求学的道路上享有优先权;这样的“赢者通吃”,根源于价值排序的错位。

    招商引资固然重要,却不能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一旦教育资源沦为势利心态的工具,教育公平的社会底线就面临着被突破、被逾越的风险,“插班进名校”只不过是一个缩影。只有对势利心态进行纠偏,只有对程序正义进行坚守,教育公平才能得到守卫。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