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的方式亲近《论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孙双金

    《论语》是什么?《论语》是儒家经典,《论语》是2500年前的师生对话体语录,《论语》是没有体系的片言只语,名人警句。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让小学生学习《论语》,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有效高效教学呢?

    经过反复思考,我给自己执教《论语》确定了几个原则。

    教学要有情境。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了把孩子们带到古代的孔子教学情境中,我创设了“孔子开学典礼的情境”,创设了孔子“新学期第一堂课”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有当当的钟声,有高大的杏树,有魁梧的孔子,有人物的语言,有弟子的神态。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孩子们是多么惊喜,多么激动,多么投入呀!

    请看教学片段场景: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孔子学院的杏树下,静静地等待他们的老师孔子来给他们作开学典礼讲话。只见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们,向他们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用眼睛看了看下面的弟子。有的弟子朝着孔子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笑意;有的弟子眉头紧锁,不理解老师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看到大家不同的表情,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回他的书房。弟子们等孔子走了,就纷纷议论起来。

    一个叫子禽的弟子就问子贡:“子贡呀,老师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子贡也问同学颜回:“颜回啊,老师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只讲这三句话呢?”

    要让孩子和孔子对话。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对话,和孔子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论,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教学中我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辩,这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论。如“孔子为什么‘好古’,我们今天应该好古还是好今?”这是学生和学生辩论。对话的形式可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等等。教学就是对话,让学生和孔子真正地对起话来,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请看一段对话的片段:

    师:子贡懂了,原来他的老师“好古”,喜欢古代的文化,所以才那么有文化思想。你是好“古”还是好“今”呢?是喜欢古代的还是喜欢现代的呢?你们讨论,同桌交流一下。

    生1:我认为两个都要喜欢。要了解古代的也要适应现代的。

    师:他和孔子一样的,(笑声)经典,精辟。要了解古代,也要喜欢现代。给当代孔子来点掌声。(全场掌声)

    生2:古代人说的话听起来有韵味,不学习古代的只了解现代的,感觉你是喜新厌旧的人。(全场笑声)

    生3:要“好古”,古代文化是传承下来的,是经历过历史风霜的,是不朽的东西,所以要“好古”。(全场掌声)

    师:古代的文化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全是精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考验,怎能不“好古”呢?你是“好古”派的小孔子。

    师:既以史为鉴,还要与时俱进,向前进,真好!为什么孔子那么“好古”呢?因为孔子生在春秋时代,这之前的周王朝人们道德高尚,文明礼仪。到春秋时期,人心变坏了,道德沦丧了,在那个年代孔子喜欢周王朝大统时代有文化、有礼仪的好时代。我们今天的人既要“好古”又要“好今”。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特别是《论语》这样的文章,稍一不慎就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品味。例如:“不亦说乎”、“不亦乐乎”,这个“说”和“乐”的区别在哪里呢?“说”是内心的喜悦,所以是竖心旁,而“乐”的喜乐是洋溢在脸上。有朋友来了,要喜笑颜开,乐在脸上,握手、拥抱、泡茶、上酒,把你的快乐充分表达出来。如果你只是内心高兴,脸无表情,朋友来了还以为你不高兴,下次他还会来吗?“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内心的怨气,内心的怨恨。一个君子不仅表现在脸上没有怨色,还须内心没有怨气,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语录,完全口语化的,这种“不亦……乎”的句式十分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反复玩味的。

    为什么要上《论语》?我觉得这是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把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当今中国正走在复兴中华文明的道路上,我们理应以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重新审视和观照我们的传统文化。应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珍爱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一下代成为有根有魂的中国人,有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人。(作者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